《卖藕》读后感
开发区国际学校八(14)班 王雨杰
相关链接:卖 藕
《卖藕》是岐山斋主人于2025年6月23日在“宝应文苑”发表的散文。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无法释怀。通过写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12岁那年初冬,父母去外地卖藕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人生活的努力,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开头描述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盛产荷藕,种植荷藕是当地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作者的家里有两亩藕塘,他的父亲请淘藕师傅把自家的藕淘了。为了维持生计,要撑船到50里开外的盐城卖藕。这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不易,也反映了当时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单一性和生活的艰辛。
虽然莲藕丰收了,但交通不便给农民们卖藕路上多了一个负担,因为藕农们要长途跋涉去卖掉这些藕。
文章详细描写了父母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出发的场景。他们在藕堆上小心翼翼地覆盖了几层荷叶,防止藕被霜打了没有卖相,同时还准备了一些在路上必需的生活用品,好准备在河边过夜。这种细致描写让我感受到作者父母对这次卖藕做好了准备,也期待着能卖个好价钱。他们希望这次卖藕能够为家庭带来一些收入,更能为在家里的孩子买些文具或点心。
然而,三天过去了,村上其他去盐城卖藕的都陆续回来了,父亲和母亲还没有回来,这让家人开始担心起来,这种等待的焦虑和不安被作者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也仿佛置身于那个等待的夜晚,感受到孩子们对父母的担忧和未知的恐惧。
过了两天,父母终于回来时,他们并没有带回太多的钱,还被一个菜贩子骗了五十元钱,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回来后,面对家人,母亲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而父亲则默默地抽烟,一言不发。这无声的悲伤和无奈让我感到心酸,也让我更加理解那个时代农村家庭的艰辛。
尽管遭遇了这样的挫折,作者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们用菜贩子留下的几捆大葱变着法子给孩子们改善伙食。这些饭菜不仅是给孩子们的安慰,也是对家庭的鼓励。作者的母亲用她的行动告诉孩子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要保持乐观和坚强。这样的经历也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感到沮丧,父亲没有责备我,而是耐心地开导我,告诉我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他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和坚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提到父亲用卖藕的钱供他们读书,直到大学毕业。这让我感受到父母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们依然坚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农村,过上更好的生活。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农村家庭的艰辛和不易。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父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孩子们的深深爱意,他们虽然生活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但依然保持着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卖藕》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它让我更加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状态。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它也提醒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指导教师:侯中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