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百忧解》读后感
这本书应该是我第一本阅读的和精神类疾病相关的书籍,我觉得这本书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精神类书籍非常易读,作者没有在文中叙述任何精神科都专业术语,而仅仅是站在医生这个让的角度去看待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患者。这本书的行文方式是类大冰式的,每个病人都是一个专门的小故事,所以读者可以在这个小故事中,比较专注于这个患者本人,能看见比较立体的人物。
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时候我看书中的病人,能看见他们正常的一面,看作者描述他们的日常,女病人之间互相梳辫子,男病人之间一起下棋唠嗑等等,我都会忘记了他们其实是精神病人。但是作者在描述他们发病的时候,又非常吓人,乱喊乱叫,到处乱跑,分不清谁是谁,幻听,幻视……书中有一个患者的父亲,在医院陪护的时候和另一个同龄的病人聊上了,关系不错,这位父亲一直不信他是一个精神病人,说他比正常人还正常。这其实就反映出了很多人对精神病人的认知,好像他们一直都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跟正常人泾渭分明的,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出来脑子不正常的。但是事实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些控制的很好的精神病人,比如明确知道自己犯病的原因,按时吃药,可以很好的避免或者处理的病人,其实大部分喝正常人无异,但是他们一旦突然开始犯病,可能一瞬间就判若两人了。
在阅读各个病人的故事都时候,总能发现,大部分病人都精神病并不完全是先天的,有很多后天都因素可能导致,可能促进的精神病的产生。可能是童年时期来自父母,可能是来自学校,可能来自社会。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要是他们的父母,他们学校的同学或者老师要是配合的话,病人不是早就好了吗,但是我又突然发现,如果他们身边的人正常的话,很多精神病人根本就不会沦落到这一步。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一个一个观点我很喜欢
:精神病人很多是在替一个家庭,一段历史和某种环境生病。我觉得这属于是踢猫效应的一种,而发病的精神病人就属于是那只猫,被发泄情绪都小孩踢了一脚,但是自己却无处发泄自己的情绪,只能闷成病。
本书中作者还提到过一个观点让我很惊奇:抑郁症状的存在有一定的道理和意义,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就像是参数方程,引入参数是为了避免更复杂的情况发生。因为在一个案例中,一个抑郁症的老爷爷被一个老奶奶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爷爷由于奶奶的照顾,病情没有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奶奶把照顾爷爷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作者说,如果爷爷的病情好转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那奶奶会不会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陷入精神疾病呢?目前老爷爷和老奶奶已经和爷爷的精神疾病达成了某种诡异的平衡,谁也不知道改变一点会发生什么。
本书中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是在精神病院中反复出院和反复入院的,他们会因为在住院过程中逐渐能够控制自己,但是回到社会中,回到家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再一次发病,那就需要再一次回来,重新找解决方法。精神类疾病要做好打算与其长期共处,而不是一鼓作气的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很多的精神疾病最好的结果是找到一个好的方法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彻底的“康复”。
医生在面对这么多精神病人的时候,很容易让自己也陷入抑郁或者精神疾病中,本书中作者的老师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别往心里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刚看见这个观点的时候,觉得这是不是对于病人的不负责,因为作为医生与患者共情,好像才是更显得自己与患者站在一条战线上。但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医生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病人,不可能和每一个患者都深深共情,都去全面了解患者的方方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