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
前段时间,有幸上了一门《呐喊》选讲课程,老师深入分析了其中六个故事,分别是《狂人日记》《药》《风波》《孔乙己》《故乡》和《阿Q正传》。可惜的是,因为课时原因,只是分而讲之,而未合起来看,不免可惜。便想把六篇文章串联起来,写些发现和感悟。
一.沉默的目光
再读之时,我的心中泛起一股异样的不适——像是被无数藏匿在灰暗中的目光凝视,窥视,监视,动弹不得,深陷泥沼。这种感觉贯穿始终,从狂人视角中“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到阿Q死前害怕的“又钝又锋利,在那里咬他的灵魂的眼睛”。然而,这目光除了在首尾两个故事的始末点明(似是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呼应)外,却始终没有被鲁迅直接写出。在《故乡》中,尤其找不到一点痕迹。
可是,我坚定地认为,这种目光却是鲁迅想要刻画的关键,若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正是所谓“看客文化”。
首先,目光的来源,即凝视者,是沉默的,却于这沉默中蕴含了极深的恶意。《狂人日记》中形容其为“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可以说,沉默和恶意共同组成了“看客”。沉默是由于愚昧,即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让他们轻易地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深渊。然而,应当警惕,在被动的沉默之外,主动的恶意才是最为致命的。恶意滋生,并不是源于对被凝视者的厌恶等强烈情感,而恰恰是对于其的物化,或者说,毫无情感。
当一个人在观看另外一个和他既无利益关联,又无情感链接的人行动时,会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不自觉地放弃思考,以便最大程度地收集到更多的信息(这或许是原始为了生存而留存下来的人类本能),来给自己贫瘠的生活增添一些波澜。可还有一种,是如鲁迅般的思考者,他也是“看客”,却选择用自己的思考来解构行为表象后的本质,用自己的同理心将被凝视者和自己建立起链接,最终阐发自己的观点。后一种人,既拥有较深刻的思考理性,更有着“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关怀感情。
鲁迅文中的“看客”多是乡村中愚昧的群众,可当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升, “直播间文化”这种更大范围的“看客文化”却仍旧肆虐,甚至更加猖狂。《阿Q正传》中,阿Q由凝视者,到被凝视者的转变,正警醒着每一个人,做看客是有危险的,今日冷漠的旁观者,明日或许便会沦为直播间中为生计供人观看娱乐的绝望者。
其次,被凝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是异类。所谓“异类”,可能是旧时代的“末人”,如孔乙己,阿Q之流,也可能是新时代的“超人”,如夏瑜,狂人之类。而从狂人的结局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表面无质无害的凝视,能够造成多么实质性的伤害——他们必得主动或被动地同化成“看客”,这场“目光猎杀”方会放过他们,找寻下一个目标。
当然,当代的伤害或许转化为了另一个极端——被凝视者被迫越来越“异类”,把猎奇当成卖点,用生命换取流量。前段时间网红“唐飞机”的死亡正是血淋淋的明证。 目光的本质是“吸取他人的生机,来摆脱沉默的死气”。鲁迅在文中多次用狼,狗等动物,体现出这一动作的兽性与丑恶,可私以为,在这一领域,人类远比动物,天赋异禀。
二.绝望的呐喊
鲁迅曾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与这种沉默的目光缠斗,拼杀。《呐喊》正是他的一把尖刀。
这呐喊是羸弱的,乃至绝望的。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这样的战士》,其中提到一个名词“无物之阵”,在后人的解读中意为“分明有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当然就分不清友和仇,也形不成明确的战线;随时碰见各式各样的‘壁’,却又‘无形’”。
目光的绝对普遍性与同化趋势使得呐喊变得徒劳,没有一片雪花可以无辜。“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这句话真实道破了鲁迅的挣扎。愈伟大的人愈谦卑,并不是装样子,而是对于自己的道德要求高得多。如果自己本身也做过“加害者”,那么又有什么立场去呐喊,批判,指责其余的加害者呢?
然而,正是这种以绝望与彷徨的呐喊,才更显得无比振聋发聩。大家如今都以为“救救孩子”后接的是感叹号,可谁知原文竟是一个省略号呢?真正的呐喊是:“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是为第一种呐喊,是标语呼告式,情感澎湃的。可这种呐喊最终却毫无用处,因为它的空洞与理想色彩。
鲁迅由此走向了第二种呐喊。他将强烈的情感凝练入冷峻的刻画,不动声色地将现实的残酷与温暖同时展现出来,也就是真实。如果细读,你可以发现,即使是最可怜的孔乙己和阿Q或许也在某一瞬间,获得了掌柜和吴妈的同情,夏瑜的墓上留下一束花圈,宏儿与水生的一个孩童的天真羁绊……在灰重苍凉的绝望底色中,鲁迅用最细微的笔法慰藉我们,或许也是慰藉自己:“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若是,这铁屋真的被打破了呢?哪怕风波过后毫无变化,厚障壁依然存在,鲁迅先生也愿背负着现实的重量,在彷徨中继续呐喊。这让我想起史铁生的那句话:“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他呐喊,是因为他选择相信;他彷徨,是因为他不愿欺瞒。
我想,对鲁迅先生的最大致敬,无需鲜花,掌声与铭记,而是深思,关怀,与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