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读后感
本书以一个女性观察者的视角,讲述了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的生平故事,记录了其人生中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年少成名,有“天才少女”之称,但现实的时世与性格、理想、才学相碰撞,幸而未撞碎张爱玲与文学的联结,她的作品曾经轰动上海。但看似璀璨的人生表象之下,却暗藏着爱的缺失——亲情是淡漠的,爱情是被人诟病的。她在人生的后半程离乡去国,其人生孤独的色彩愈益凸显。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出生于位于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著有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及《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她曾自述,“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张爱玲传》的封面,以传主形象为主要图案,并以玫瑰花朵予以烘托,既有一定的时尚感,又有传主人生特定的隐喻。同时,还选取了张爱玲本人的一段文字:“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置于底部,以昭示传主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孤寂者对爱的渴求
提及张爱玲,总不免谈起她显赫的家世。出身名门,又颇早慧,似乎生来便注定成为“天之骄女”。
但人们往往也只看到她的光鲜一面,在大家庭的早年生活中,生身母亲的离家出走,父亲的禁锢,豪贵旧家族的极速衰败,都在她敏感的心上划出一道又一道的伤痕。她与胡兰成(1906年—1981年)的爱情,自亦为一幕先喜后悲之世间真剧,令人叹息不已。
如同传记中所说那般,在张爱玲,人生的晚景似乎很早很早就降临了——她早早地失去了“爱”,家人们淡忘了她,所爱之人又劣迹斑斑,她只能是孑然一身。
悲剧是艺术创作的温房。“爱”在张爱玲的人生中缺席太久,或许也因此,她的文字中总带着对“爱”的思索,对婚姻的渴求。如“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等等语段。
二、离乡去国的愁思孤哀
张爱玲晚年只身漂泊于异国他乡。怎会没有“乡愁”?现实中战争的硝烟与人生中“爱”的缺失都如飓风般将她推向大洋彼岸。当中国的时代风气令她感到束缚与不安,她要固守自己一贯的穿着与礼仪,她希冀着去追寻“自由”。
生性疏离人众,喜好离索群居的脾性,也催促着她的离去。在幽居美国的时日里,她并未得到所渴求的救赎:纽约不是她的,她虽然到达了这座城市,却无法真正进入这座城堡。
三、人生中及笔下的女性力量
张爱玲的一生,是对女性力量最好的写照。
在发现伴侣的不忠后,只是慨叹“我只是萎谢了”,将自己的情愫杀死在诀别书寄出的那一刻。面对着人生的艰难选择,她只是忠诚于自己的心灵。
即使身处异国,遭遇挫折,她始终坚持着文学创作。她的人生中,少有“同路人”,总是一个人经历高峰或低谷,一个人遍尝辛酸与苦楚。即便身姿柔弱甚至低小,她还是独自扛起了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虽说她的一生幸福太少,痛苦太多,但她对自尊与自由的坚守,一直鼓舞着后世的女性。
在胡辛的笔下,这部传记有其文学可读性,道出了张爱玲一生的曲折,也曾在霓虹灯下风头劲足,也曾隐匿于灯火阑珊处。
人生不可能都是坦途,总有逆水行舟之时,虽然我们无法复刻他人的人生轨迹,但或许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学会与热闹背后的荒凉和平共处,或许也可以在与书中人相同或相似的境遇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所谓人物传记,看似仅着笔于一人,但在这一人的故事中依旧可以有许许多多的人的侧影,也许是我,也许是她,也许就是你。
1.金灿灿的太阳,金灿灿的落叶,张爱玲又沐浴在遥远的太阳的光辉里,行走在如天上下来的大雨似的萧萧落叶中真奇异,那么多金黄的手飘下来摸她,却永远差一点没碰到,这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雨。
2.野火花烧了上来的季节已经过去了。从张爱玲的人生旅程中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