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岁月》读后感
作为一个幼儿园孩子的母亲,遇到有关育儿的话题,总会多关注一些。偶然间在朋友圈看到《山居岁月》这本书,介绍说是让孩子认识自然的第一本书,于是就买了。拿回家后才发现,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根本还不能阅读像这样的正本都是文字的长篇小说。于是就被我拿起来先看了。没想到越看越上头,一口气读完了,还意犹未尽。
或许是与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看到山姆上山搭木屋,钓鱼,摘草莓,仿佛自己就跟着山姆一起在做这些事,有种立马要撸起袖子、挽起裤脚加入其中的冲动。是呀,这些活动太过于有趣,又印象深刻,让人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回过头看看我们家孩子现在的生活,幼儿园里有老师照顾,回家有爷爷奶奶宠爱,看似很幸福。但其实他比起我的童年来说,少了很多的乐趣。他不知道地里刚挖起的花生吃起来有多甜,也不知道溪流中的虾喜欢藏在哪里,更不知道三月的山脚有红梅,山茶林有茶泡…当然,他也不用天天吃
红薯叶、南瓜苗、红薯饭,也不用上山去砍柴,割草,更不用下田插秧、收稻谷…所以,他不知道粮食珍贵,不知道钱怎么来,更不知道上学是一种多么难得权利。
前阵子余总在群里分享了一个视频,关于孩子教育的,主要的意思是要让孩子有“饥饿感”,太富足的生活会毁掉他们对学习的热爱。“童年富足症”的核心症状,并非物质的富有,而是成长必要元素的“被剥夺”——他们被剥夺了经历挫折、感受匮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富养”孩子的“贫困”在于体验: 他们的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困难被提前扫清,需求被即时满足。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却缺乏处理混乱局面的能力;他们可能自信满满,但这自信却脆弱地建立在外部评价和持续的成功上,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次同伴的否定,就可能让其崩塌。
而小说中山姆的“富足”在于体验:他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自主选择的挑战。饥饿、寒冷、恐惧是他亲历并最终战胜的对手,由此淬炼出的是一种“我能行”的根深蒂固的自信。
相比之下,那些在过早、过度满足中长大的孩子,在性格塑造上确实“落下了很多”。他们缺失的,正是山居少年在荒野中习得的耐受力、延迟满足能力和在逆境中自我激励的能力。
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的语法”。
一种爱,语法是 “保护与给予” 。它希望为孩子创造一个无菌的温室,隔绝一切风雨。这种爱源于深情,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弱化了孩子本应强健的“心理免疫系统”。
另一种爱,语法是 “信任与放手” 。就像书中主角的家人(尽管着墨不多)所表现的,允许孩子去经历、去冒险,甚至去失败。这种爱,相信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其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拥有离开自己也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山居岁月》正是第二种爱的壮丽宣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富养”,从来不是物质堆砌,而是精神上的授之以渔。
丰裕时代,如何为孩子创造“良性匮乏”?
我们无法也不必回到原始的荒野生存状态,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丰裕的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计“良性匮乏”的体验,补上挫折教育这一课。
结语:在心灵上,留一片荒野
《山居岁月》的伟大,在于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生命的原力。这种原力,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对于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而言,真正的课题是:如何在物质丰富的条件下,依然保有那份面对困境的坚韧、探索未知的勇敢和持续学习的热忱。
或许,答案就是在我们精心规划的人生图景中,主动为心灵留一片“荒野”——一片允许迷茫、允许犯错、允许汗水与泪水肆意挥洒,最终能让我们靠自己双脚稳稳站立的地方。那才是我们能赠予下一代,最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