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付款只需一秒,点赞评论动动手指,我们似乎比雨果笔下的人物“富足”千百倍。但夜深人静,刷完无数信息流后的空洞感袭来,是否感到一种更隐秘的匮乏——我们的灵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
《悲惨世界》描绘的苦难是赤裸的:饥饿、寒冷、法律的冰冷铁拳。主角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和社会的“标签”,在生存线上挣扎。他们的痛苦是看得见的伤口,是物质世界的直接剥夺。这让我们现代人唏嘘,庆幸自己生在丰裕年代。
然而,书中最震撼人心的拷问并非物质的匮乏,而是灵魂的重量在系统性压迫下的贬值。一个人因偷面包而被终生定义为“贼”,他的善良、悔改、牺牲,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法律机器面前,价值几何?他的“灵魂货币”,在冰冷的社会评价体系里,几乎无法流通。
反观当下,我们物质丰沛,却可能陷入另一种“灵魂通胀”。海量的信息、泛滥的娱乐、精心包装的“人设”、即时满足的刺激……它们像超发的货币,充斥我们的精神世界。结果呢?深刻的思考、真诚的情感、持久的信念,这些灵魂的“硬通货”,反而被稀释、被贬值。我们习惯了浅尝辄止,对苦难的感知变得麻木,对复杂的道德困境轻易站队,对他人深层的挣扎缺乏耐心。如同货币超发导致购买力下降,精神刺激的泛滥是否正导致我们感知真实人性价值的能力在下降?
雨果的悲悯,是对个体灵魂价值被系统性碾碎的控诉。而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是否该警惕:在看似自由的海洋里,我们的灵魂是否正因“超发”而悄然贬值?当我们轻易评判、快速消费情感、追逐感官刺激时,我们是否也在参与一场针对自身精神深度的“贬值”行动?
拯救灵魂于通胀,或许始于重新珍视那些沉默的深度、缓慢的成长,以及对他者苦难不轻易量化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