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如同一张布满褶皱的浮世绘,将明清科举笼罩下的众生百态鲜活地铺陈开来。书中没有主角,却用众生的群像剧,撕开了功名富贵的画皮: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在集市上“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匡超人从质朴少年蜕变为趋炎附势的“名士”……这些荒诞的场景背后,藏着作者对科举制度和人性异化的深刻批判。
最让我震撼的,还是“范进中举”的经典段落。范进寒窗苦读二十载,中举后却“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紧接着跌倒在地,不省人事。苏醒后“披头散发,满地打滚”的癫狂,与此前卖鸡换米的落魄形成刺目对比。
书中,王冕像一道刺破阴霾的光。这个在湖边放牛的少年,“手里捧着一本画谱,口里哼着歌曲”,自学成才后拒绝权贵征召,宁可“坐在船上,望着绿水青山”,也不愿意依附权贵。他对秦老说:“科举官爵,都是身外之物,最要紧的是活得自在。”这种超脱世俗的淡泊,与“范进”们的癫狂形成震撼对比。
合上书,我想起语文课本里的“范进中举”插图:那个披头散发的身影,像一个惊叹号,砸在每个读者的心上。《儒林外史》教会我们:真正的“儒林”不该是追名逐利的角斗场,而应是滋养心灵的田园。作为中学生,我们虽不会经历科举的残酷,但面对中高考等“现代功名”,是否也会陷入焦虑与偏执?王冕在湖边画荷的身影提醒我们:读书的意义,在于成为更开阔的人,而非功名的奴隶。
吴敬梓用冷峻的笔触叫醒世人:当一个社会将“做官”“发财”作为唯一的成功标准,人性便会在欲望中扭曲。就像书中的杜少卿散尽家财资助文人——真正的高贵,从来不在官服的品级里,而在是否守住了内心的清明。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照见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让灵魂在功名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