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缱绻与决绝》读后感
最近在央8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原著名《缱绻与决绝》,是作者赵德发创作的“农民三部曲”的第一部,该书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沂蒙山区土地变迁为背景,通过地主千金宁绣绣与掘地大汉封大脚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天牛庙村四代人六十七个春秋的命运沉浮。
1927年,沂蒙山区天牛庙村首富宁学祥的长女绣绣正欲出嫁,突然被土匪绑了“快票”索要巨额赎金,其父舍不得卖地换女,竟让次女代姐嫁人。不料,绣绣从山上逃回,出于无奈下嫁给残疾青年封大脚,从此演绎出含泪带血却又坚忍如草的另一种人生……
书中的人物对土地的情感,像极了老农抚摸陈年犁铧时的复杂眼神——既有收获时的满足,也有灾年颗粒无收的绝望。封芝圃将每一寸土地视作骨肉,春种时弯腰插秧的弧度,秋收时抚摸麦穗的力度,都透着深入骨髓的缱绻。可当政策变革的浪潮袭来,他不得不割舍心爱的田地时,那种被硬生生拽离的痛楚,又化作决绝的抗争。这种矛盾,何尝不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集体写照?土地既是生存的根基,也是束缚的绳索,既让人眷恋,又让人想要挣脱。
作者笔下的乡村,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为了一块地争得头破血流的乡亲,转瞬又能在灾年时分享最后一把米;被贫穷压弯脊梁的天牛,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温柔。这些细节让人看到,即便在最困顿的境遇里,人性的微光也从未熄灭。就像封芝圃在被迫交出土地时,仍偷偷将一捧故土包进衣襟——这种决绝中的眷恋,正是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智慧与情感韧性。
合上书页,我仿佛从一场跨越时空的乡村梦境中醒来。那些与土地纠缠一生的灵魂,那些在时代夹缝中求生的身影,让我重新理解了"故乡"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更是一代代人用血汗浇灌的精神原乡。《缱绻与决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看见:在变革的浪潮中,正是那些看似矛盾的缱绻与决绝,共同铸就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生命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