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人都向往森林和草原的酷暑季节,带着对鄂温克这个神秘民族的好奇与向往读完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书中随处可见大量的金句:
你越爱什么,什么就越离你而去,你不爱的,反而会一直陪着你。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
你站在黑夜里,也便成了黑夜。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我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是一样的。你以为伸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
风,雨,雪,河,湖,月亮,森林,驯鹿,希楞柱,萨满……额尔古纳河静静流淌,见证着鄂温克猎民的命运沧桑。
当人们跟随着驯鹿群在大兴安岭的林间穿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类最早的生存图景:如此原始,却又如此纯净。
鄂温克族人在白桦林中搭建起的帐篷,在火堆旁晾晒的兽皮,寒冷冬夜里温暖的篝火,每一个场景都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况味。
当采伐队带着轰鸣的机器闯入林地,当现代文明以不可阻挡的姿态改变着这片土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展现了生命在变迁中的坚韧与适应。
鄂温克的族人们,在守护传统与接纳新生活之间寻找着平衡。
额尔古纳河依然静静流淌,如同时间的长河。
这里的一切好像都充满了某种伟大的能量,是来自大自然,来自生命,来自神灵的力量。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看鄂温克族人的冷暖与离合,重新审视生活的真谛,审视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写的比较文艺,叙事生动性略差,得过矛盾文学奖、但也有很多读者觉得被推崇的有些过誉。它最大的价值不在文学上,在于文化上。 迟子建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鄂温克这个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面貌以及大兴安岭的原始风貌。同时也引发思考:到底鄂温克族更文明还是现代的人更文明?到底谁在认真生活?
读完书,我开始神往那片神奇的土地,想象着驯鹿、月亮、寂静的森林。
骚动的灵魂又向往在路上。实地和读书相得益彰,对美好自然的感悟、必定是带来精神与眼界上的震撼。
读书和旅行都要“在路上”——精神和眼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