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7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29 10:52:04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两天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合上书的那一刻,喉咙里像是哽着一块东西,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说不出的钝痛——像是许三观每次卖完血后喝下的那碗猪肝黄酒,温热、腥甜,却又带着一丝救命的暖意。

许三观是个小人物,一个丝厂的普通工人,他一辈子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唯一擅长的就是卖血。

许三观的血管里流淌着的不仅是血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民间生存史。从青年到暮年,他的每一次卖血都是一次生存的抵押。

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媳妇。

第二次卖血,是为了赎回家当。

第三次卖血,是为了给儿子治病……

到最后,他甚至记不清自己卖了多少次血,只知道每一次危机来临,他的血管里总能榨出一点救命的钱。

余华的文字像一把钝刀,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刀刀见血。

他写许三观卖血后的虚弱——“走起路来像踩在棉花上”,写他喝黄酒时的满足——“猪肝嚼在嘴里,像嚼着一块幸福”,写他得知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时的崩溃——“他蹲在河边,哭得像条狗”。这些细节不煽情,却让人心里发颤。

最让我难受的,不是许三观卖血的疼痛,而是他卖血时的“熟练”。

第一次卖血,他紧张得腿软;到后来,他已经能淡定地和血头讨价还价,甚至教别人怎么卖血更划算。

这种“熟练”,是一种被生活驯化的麻木。

余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让许三观在卖血后还能兴致勃勃地数钱,还能为吃到猪肝而开心——正是这种近乎荒诞的日常感,让苦难显得更加刺骨。

许三观又是那么鲜活、那么真实。

他市侩、算计,会为一盘炒猪肝跟老婆吵架,会为一乐不是亲生的而耿耿于怀;可他又是那么柔软、那么坚韧,为了家人,他能一次次走进医院,让针头扎进自己的血管。

当许三观一路卖血去上海救一乐时,这个市井小人物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余华在这里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亲情不在于血脉相连,而在于共同经历的苦难。

结尾,许三观老了,血没人要了。

他坐在街上哭,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连卖血的资格都没了——他最后的“价值”也被剥夺了。

这个场景像一记闷拳,打得人胸口发疼。

我们总以为,只要肯拼命,就能换来一点尊严;可现实往往是,当你拼到最后一滴血,生活却告诉你:“你已经被淘汰了。”

余华写的不是许三观,而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或许没有卖过血,但我们一定“卖”过别的东西——时间、健康、尊严、梦想……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内卷,我们面临的用时间换工作、用健康换升职......

在追逐生存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为什么而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