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上学时,起初读到了苏轼的诗词,惊艳于他的才华斐然;而后又学习了他的文章,感慨于他的豁达胸怀;而今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却又是另一番心境。这本书从苏东坡的眉山出身写起,涵盖他科举入仕后的宦海沉浮——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历经杭州、密州、黄州等多地任职,后又因新旧党争屡遭流放,最终病逝于常州。书中详细记录了“乌台诗案”等关键事件,展现其在顺境与逆境中的处世态度。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像跟着一位温润的向导,在北宋的烟雨中重识了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才子。他笔下的苏东坡,从眉山少年的意气风发,到宦海沉浮的颠沛流离,始终带着一股“拧巴”的真性情。他可以在朝堂上与王安石据理力争,哪怕触怒龙颜也不肯屈就;也能在黄州的东坡上,扛着锄头种麦子、酿米酒,把“竹杖芒鞋”的清苦过成“人间至味”。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从繁华京城到蛮荒岭南,却始终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直面困境。乌台诗案几乎要了他的命,可出狱后,他转头就在诗里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份从绝境里捞出来的洒脱,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动人;贬到蛮荒的海南,他仍教书劝学,说“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他会和农夫聊庄稼,会和僧人斗机锋,甚至会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种无论顺逆都能与生活和解的能力,这种“在苦难中诗意栖居”的态度,成为后世文人在仕途失意、人生低谷时的精神寄托。 他的诗、词、文,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吟唱,而是从烟火气里长出来的真情,所以才会穿越千年,依然能击中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合上书,总觉得苏东坡从未走远。他像“你”,像“我”,像身边那些历经风雨却始终笑对生活的人,提醒我们:人生不完美是常态,哪怕跌落尘埃也要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