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伍子胥传》读后感6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1-12 08:44:18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伍子胥传》读后感


读《伍子胥传》,像看一场用血泪写就的复仇史诗,字里行间都是“忍”与“狠”的碰撞。那个背负父兄血仇的楚国人,从仓皇出逃的亡命徒,到助吴破楚的国之重臣,一生都在与命运拔河,绳的两端,一头是滔天恨意,一头是未尽的忠。

父兄被楚平王冤杀时,伍子胥的逃亡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他过昭关,一夜白头,不是畏惧追兵,而是恨自己无力回天;他吹箫乞食于吴市,不是甘于落魄,而是把屈辱嚼碎了咽下,只为等待一个雪恨的时机。这份“忍”,不是懦弱,是把刀刃藏进骨头里的坚韧——他知道,唯有活着,才有掀翻棋局的可能。

入吴后,他辅佐阖闾、夫差,筑城郭、练军队,把吴国推向霸主之位。可他从未忘记楚地的血海深仇。当吴军攻入楚都,他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那每一鞭都在喊:“父亲!兄长!我为你们报仇了!”这股“狠”,是压抑了十六年的火山喷发,是对不公命运最激烈的反抗。可当硝烟散尽,他站在废墟上,是否也感到一丝茫然?仇恨燃尽了,支撑他活下去的火焰,似乎也弱了几分。

伍子胥的悲剧,藏在他的“忠”里。夫差骄纵时,他一次次犯颜直谏,哪怕被赐属镂剑,也要留下“悬目东门”的遗言。他不懂,有些君主只愿听顺耳的话,不愿看刺耳的真。他的忠,是春秋士人的风骨,却成了刺向自己的利刃。就像他亲手种下的梓树,本想为自己做棺椁,最终却见证了吴国的覆灭。

仿佛还能听见他鞭尸时的怒吼,和临终前的叹息。伍子胥的一生,是对“复仇”的极致诠释,也是对“命运”的悲壮叩问。他让我们看见:仇恨能驱动人走向巅峰,也能将人拖入深渊;忠诚是美德,却也要选对值得托付的人。

或许,他的价值从不在复仇的成败,而在那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里——哪怕知道前路是万丈深渊,也要带着信念走到最后。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倔强,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震彻心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