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资治通鉴》读后感65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1-14 09:47:01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资治通鉴》读后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提醒我们:行动的价值从不因起点早晚而消弭,重要的是此刻的觉醒。与其困于未开始的焦虑,不如从此刻起,多观察世界的肌理,多汲取知识的养分,多记录思想的轨迹,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从容。

最近两年,我终于完整通读了《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学的巅峰之作,用一千三百余年的时光刻度,勾勒出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周世宗柴荣离世的历史长卷。书中王侯将相的崛起与陨落、权谋与征战、兴盛与倾颓,如潮水般翻涌不息,构成了宏大叙事的主旋律。但在这波澜壮阔的画卷里,普通百姓的身影却始终模糊:他们是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剪影,是赋税下艰难度日的轮廓,是盛世里无声支撑的背景板。翻遍书页,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居有定所的时光,不过是漫长岁月里的零星片段。
朝代更迭如四季轮转,历史的车轮碾过一代又一代,可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却鲜少真正改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喟叹,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王朝兴起时,征役劳力、大兴土木;王朝倾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黄炎培先生曾用"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精准概括这种历史周期律:初始时往往励精图治,人人殚精竭虑;待环境稍安,惰性便悄然滋生,从少数人的松懈蔓延成群体的懈怠,最终积重难返。或是因疆域扩张超出治理能力,或是因权力膨胀导致腐败丛生,"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循环,让无数政权陷入"难以跳出周期率支配"的困局。
当年黄炎培先生向中国共产党人发问:"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这一问,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的殷切期待。如今再读此问,不禁思索:这条"新路"是否已在脚下?它或许藏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里,或许落在"自我革命"的勇气中,或许展现在每一次对民生冷暖的回应、每一场对权力运行的革新里。当我们谈论历史与未来时,最该追问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能否创造不一样的现在"——毕竟,真正的"新路",从来都始于每个时代对"如何让百姓不再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