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文字里的村庄,心里的故乡
第一次读刘亮程先生的《一个人的村庄》,那些关于村庄、岁月的文字,让我联想起少年时老家的灶台,那上边总有蒸腾腾的雾气,那些记忆模糊又真切地漫过来。
尤其看到那句“我的村庄有一场风那么大,有一粒尘土到一颗星辰那么高远”,我浑身一紧,好像听到了老家冬日猛烈吹拂的北风,门口那扇木门吱吱呀呀的响声。那时的邻居、邻居家的孩子,每一条街道的走向、每一个熟悉的声音、每一个季节的变化,都清晰如昨日。
我每次回到老家,都有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们住过的老房子早些年卖给了别人,如今的街道也和记忆中完全不同,走在路上常会遇见不认识的年轻人。
可那些儿时的印记却从未褪色:中午奔跑回来的猪群、咩咩叫的羊群,还有暑期放马时的漫长时光。
作者写驴,写人和驴通过缰绳传递着情感。驴或许没有丰富的表情,但它的内心依然藏着一个完整的世界。这让我想起家里曾养的那头老牛,它拉车收玉米时,只要我们喊一声 “站住!” 它就立刻停下脚步——这曾让我们格外惊讶。按理说,牛不是该在“驭~”的吆喝声中停下吗?或许是我们喊“站住” 时的语气与神情,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它便记在了心里,无需标准吆喝就能领会我们的意思。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的情感传递吧!
故乡最深刻的思念,莫过于老房子。我们的记忆或许就藏在老房子的模样里,梦里回去的始终是那座老房子。即便搬过很多次家,想要找到新家的归属感,往往需要很久很久。
在我心里,真正的家,永远是老家那座泥土砌成的房子:院门口立着一扇简易木门,门前是平坦的土路延伸向远方,院子里总是干干净净,园子里有一眼土井,那吱吱呀呀提水桶的声音,有时还萦绕在我的耳畔。
即便到现在,院子里的土墙、园子里的青菜、房子旁的几棵杨树、西边的几间矮仓房,都承载着我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
刘亮程笔下的村庄,那些在风沙里扎根的草木,那些被岁月打磨的时光,都藏在内心的眷恋里,就像老牛听懂“站住”时扭过头,温顺地看着我们的眼神,都是故乡给我们的印记。
当我合上书本,看着外面的月光撒在窗台上,像极了我小时候隔着窗户,看园子里那口老井台上的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