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探戈》读后感:谁是你的救世主?
拜读完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的《撒旦探戈》,虽然我很佩服作者宏大、巧妙的构思和精准形象的语言功底,但对我来说它有些晦涩难懂。正如译者所言:一个个粘稠、缠绕、似火山熔浆涌流的长句子,且不分段落,让我读的云里雾里和喘不过气来。
整部作品中他勾勒出一个颓废、残破、荒芜、暗哑的小村庄,里面充斥着各种毁灭、恐惧,绝望和欺诈。零星的村民们麻木地幻想其眼中的救世主——伊利米阿什于水火中拯救出他们,激昂地迎接新生活,然而等来得却是一场更大的谎言和欺诈;一切都如镜花水月般梦幻,不过是在跳撒旦探戈,在原地踯躅。
站在读者的角度,看一群性格迥异、愚蠢、鲁莽、痴呆的村民们聚集在小酒馆时的表现就像观摩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般滑稽、可悲又可笑。可是假如换位思考,我却能理解他们,某个时刻的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被观摩的对象?谁又能逃脱掉出绝望、崩溃的怪圈?当我们的内核不稳、精疲力尽、内心绝望时最容易期待被权威、有人格魅力的救世主拯救,迷茫时谁又没有过慕强和幻想的时刻?可是,救世主真的存在吗?又如何拯救自己?
《遥远的救世主》中几个音响发烧友曾奉高人丁元英为其救世主,期望他带领他们发家致富,可真正到了和乐圣公司打官司那一步,目光短浅的他们看到的是危险和失败,立刻选择了撤股,最终错失了良机;而睿智的肖亚文看到的则是机会,她毫不犹豫地主动入股,最终成为了格律诗公司新的掌门人,也是最后的赢家。
丁元英说:“所谓的救世主从来就没有,如果一定要叫救世主的话,那么符合和代表客观规律的文化就是救世主。”作者豆豆告诉我:所谓的救世主永远没有别人,只有自己。除非我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发生改变,否则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蒙冤入狱后没有自怨自艾,淹没于监狱中的麻木和绝望,他从未将自己的命运、自由寄托于典狱长的“公道”或者律师的翻案;而是用一把小石锤,花了19年时间亲手为自己挖掘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他是“自我救赎”的最好典范。
生活是一场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只有自己觉到了,悟到了,亲自实践了,发生了改变,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拯救,不是寄托于他人,而是始于内心的觉醒,忠于真正的接受和觉知,升华于切实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