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出洞》读后感
——在黑暗中凿光,把七年沉默写成一首七周长歌
一、翻开泥土,看见自己
拼音版《昆虫记·故事蝉》拿在手里轻得像一片蝉翼,可当我读到《蝉的出洞》这一篇,心脏却忽然被什么重重敲了一下。法布尔把镜头对准最不起眼的泥土——那里没有歌声,没有阳光,只有一条浑身上下带着“镐头”的小虫,用四年、五年、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寸寸凿开黑暗。那一刻,我仿佛看见考场上挠头做题的自己、看见台灯下背英语单词却总也记不住的自己。原来,成长的第一步不是“破土而出”的惊艳,而是无人喝采的“掘土”。
二、被忽视的“地下履历”
书里写:蝉的幼虫刚孵出来,像一粒细沙落在地上,立刻被风带进草根深处。从此,它把“履历”写在暗处:今天把隧道向前挖了0.5毫米,明天在洞壁涂上一层防水“水泥”,后天把根须吸成空管……没有掌声,只有潮湿与孤独作伴。读到这里,我忽然理解老妈为什么常说“人生很长,别急着发光”。蝉在地下熬七年,才换来树上唱七周。
三、“出洞”那一刻的“脆弱英雄”
最打动我的是蝉爬出地面的瞬间:它用背脊顶开泥盖,像推开一座沉重的石门;刚探出头,蚂蚁、麻雀、甚至一阵急雨都可能把它收回“零”。它却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背开裂、头外伸、翅展开、血回缩”一整套高难度动作,否则就将永远带着皱巴巴的残翅,在草丛里结束一生。法布尔用拟人化的笔触写道:“这是一次没有麻醉的外科手术,主刀医生是它自己。”我合上书,想到第一次上讲台的自己,双腿抖得像筛糠,可我还是硬撑着上完课。那天,我没有获得掌声,却像蝉一样,把“紧张”的旧壳留在讲台侧幕,带回一个更勇敢的新我。
四、“壳”与“歌”的隐喻
蝉蜕挂在枝头,空得像一句被删掉的台词;而树梢传来高亢的鸣唱,宣告一段旅程圆满。法布尔提醒我:蜕壳不是“丢掉过去”,而是“把过去变成阶梯”。我把这句话抄进日记本,开始收集自己的“壳”: 一张考试卷,一次做饭,一次读课文的口吃打绊子……这些看似失败的“壳”,如今都成了我成长树上的“蝉蜕”,风一吹就沙沙作响,提醒我:珍惜每一次笨拙的挣扎。
五、把“地下精神”带进生活
读完《蝉的出洞》,我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地下行动”:
每天读书,每天写字,每天坚持多走路……我告诉自己:真正的努力不是“直播”,而是“缓存”。等到有一天,我也能像蝉那样,在某个盛夏的清晨,把七年沉默一键播放成嘹亮长歌。做一条“带镐头的温柔幼虫”。法布尔说:“蝉用黑暗做学费,换来阳光做奖学金。”李翔老师把这句科学名言翻译成拼音,让我第一次觉得“哲理”并不遥远。未来,我还要读更多版本、更厚的《昆虫记》,但我已经提前收到礼物——一颗“肯在地下用功”的耐心。或许,我永远不会成为人群中最嘹亮的那只“蝉”,但我可以做一条“带镐头的温柔幼虫”:在无人看见的泥土里,保持挖掘,保持希望,保持对光明的忠诚。等到属于我的“七周”来临,我也会爬上枝头,用带着泥土味的歌声告诉世界:“我曾把黑暗凿穿,所以配得上这满身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