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读后感
‖王娅莉
《倦怠社会》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的作品,作者韩炳哲是韩国国籍,在德国完成了哲学博士学位,后在柏林艺术大学任教。
他的书是上周末在西安听讲座时,心理学教授推荐的。该书从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讲起,解读出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寓意是一种自我剥削行为,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住。这是现代晚期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
这本书有三个观点打动了我:
其一,积极社会,也就是不断追求功绩的社会,造成了现代人的神经症。作者指出,20世纪人类的敌人是病毒,而21世纪则是由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和疲劳综合征主导的病态社会。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本来由无聊、冥想和沉思产生,但现代社会晚期,忙碌的人来不及深入思考,就被各种信息刺激,推搡,从而无休止的劳动,以至于失去了劳动的最初理由。这种无休止的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抑郁和注意力涣散。
其二,人们无法对刺激物产生隔绝。作者列举了短篇小说《巴托比》中一名叫“火鸡”的助理,被一种奇特的、激动的、混乱而毫无目的的忙乱驱使。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毫不费力的发现,很多人的忙乱毫无理由,但他无法抵抗。“如果一个人只拥有去做某事的能力,缺少不做某事的能力,那么他将陷入致命的过度活跃之中”。在城市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忙碌,被各种各样的外在物所刺激,无法摆脱压迫性的、蜂拥而至的事务。
其三,行动力不意味着智慧。作者指出,现代社会是独特的规训社会,每个人都身处自己的劳动营中,主人自身也是工作的奴隶,以歇斯底里的状态投入工作和生产。这使我突然警醒,十几年以来,即便周末不在单位加班,也习惯于在家里加班。如果没有学习和工作,会处于内心自责的状态。闲散的时候,还计划着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尼采预言,在上帝死后,健康将成为一个新的上帝。紧张情绪,烦躁不安,不断寻求劳作,形成了现代晚期人的神经症,他们无法对飘忽不定的状态作出回应,只能随波逐流成为功绩社会的奴隶。
“为什么人类变得如此紧张、忙碌?”是因为信仰的缺失,还是对死亡的恐惧?老子在《道德经》里早就提出“空和无”的理念,无为之有为,事物之间的此消彼长,相互制衡,形成了人类心理平衡的原点,让我们不必被催赶着向前。
允许发呆、停滞、充足的睡眠,允许自己不参与群体活动,独处与孤独,才能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力,减少消耗与无端指责。几十年前,那些晚饭后漫无目的散步的时刻,坐在草垛上看月亮在云层中移动的时刻,把一件毛衣打了又拆掉的时刻,或许那才是人类真正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