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爱的艺术》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06 10:12:4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爱的艺术》读后感
 

用心精读了佛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籍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读完该书,基于以下三点理由,很希望将该书推荐给大家,并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读完该书的四点感受。

一、推荐该书的三点理由

(1)爱是最高的智慧。科学的顶点是哲学,哲学是宗教的婢女,世界各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差异就像从不同方向登山,尽管所走的线路、看到的风景虽然不同,但有朝一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时,看到的风景都一样,那就是“爱”!

(2)爱是最大的能量。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的《圣经》是这样评价爱的,《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13章有这样的经文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念,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不算的什么。我若将所有的赈济穷人,又舍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3)“爱的艺术”也需要学习。必须先要掌握“爱的艺术”的理论,并在生活中一次次实践,至到融会于心。就像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兆,并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

二、读后五点感受

感受之一:要学会爱自己

关于爱自己佛洛姆认为:“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我认为爱自己首先就是要接受自己人之为人,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原谅自己也会说错话、办错事,并以接受自己的态度去接受别人,以悦纳自己的态度去悦纳别人,以欣赏自己的态度欣赏别人,不去求全责备。以自己内心的和谐为出发点,促进自己家庭、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不是相反,把遇上能够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朋友、同事、家人成为自己内心和谐的前提条件。

爱自己还要学会与音乐连接,在音乐中感受自己的喜乐和悲伤;与冥想连接,在冥想中去感受自己的呼吸及身体的变化,做自己内心的观察者,拥抱真实的自己;与自然连接,在大自然中寻找滋养心灵的能量。

感受之二:要培养成熟的夫妻之爱

关于夫妻之爱佛洛姆认为:“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反思自己十五年来的婚姻历程,感觉唯有把婚姻作为一种信仰去坚持,才能享受婚姻的甘美。结婚最初几年,每个人都企图改变对方,但每次改变对方的企图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我学会包容,遇事忍让妻子,但表面“和谐”的背后是以我的委屈为代价的,就像气球气压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发生更为剧烈的爆破,出现周期性的吵架是难免的;后来我学会了悦纳,接受她本来的样子,悦纳她的坏脾气,并学会用陈述性语言、用和缓的口气陈述不愉快事件以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非以争吵来表达,妻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家庭出现了和谐。

我认为好的夫妻就像两个相互交叉的圆,可以各有各的价值观、兴趣和爱好,就像妻子对我所喜欢的心理学、哲学、艺术兴趣不大,我对她的一些爱好也不感兴趣,但我们都对旅行、孩子教育、一日三餐……感兴趣,这保证我们各自独立,又不缺少交流的内容。

感受之三:爱孩子就要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甘甜

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佛洛姆认为:“对幼儿生命的肯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当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么好!在这个世界活着有多么好!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在圣经故事出埃及记中记载,上帝给以色列人所许加南地,那里流着牛奶和蜂蜜。牛奶象征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在我成长过程中,父亲、母亲通过做豆腐、豆沙糕等小生意供我们姊妹上学,给予我们成长中的“牛奶”;母亲作为一个基督教徒,她乐善好施,夏天的为过往行人设茶,冬天为村子清理积雪,她为自己付出而快乐,她以她的快乐和良善给予我们“蜂蜜”。

当今社会,给予孩子成长中的“牛奶”,让孩子丰衣足食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能否给予孩子“蜂蜜”,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甘甜却并非每个家长都能够做到。给予孩子“蜂蜜”,就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尊从孩子成长的规律来教育她。著名心理学家王树认为:“人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身体的自我,另一个是精神的自我。孩子在身体的这个自我自然成长的过程中,0-6岁时建构那个精神的自我,6-12岁时发展精神的自我,12-18岁时,将这个内在精神自我与外在地世界逐渐融合,并形成自我的价值观。18岁后,他将通过这个外在世界去实现他所建构的内在的自我价值。孩子一旦在成长环境里建构起那个精神的自我,就会通过具有吸收性的心智,将父母及家庭中的爱,逐渐固定在自己身上,让身体、感觉、情绪、心理等各种内在的生命因素都得到完整的发展,然后再来探索我们这个外在世界,才会拥有丰富完整、和谐宁静的人生。”

就象小小树种里就蕴含了成长的所有密码,我们要做的只是为种子浇水、施肥、为幼苗的成长提供好的土壤、空气和水份,然后静等小小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孩子的出生就蕴含了生命的密码,孩子的成长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其成长的规律用心去呵护她、关心她。若我们按照自己对世界的想象,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用外在世界的衡量标准来塑造他们,要求他们,把孩子当作为自己获取荣誉的工具,过早接触充满了冷和硬的外在世界,这将直接导致孩子无法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力量不够强大,这给孩子带去了挣扎和迷茫。

感受之四:要养成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

关于工作佛洛姆认为:“有的人由于内心极度的不安或者孤独而狂热地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升官发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是一种狂热、一种热情的奴隶,而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因为他是受外力的驱使。他是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是一个“行动”的人。”

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能是受外力驱使去工作,而受内心驱力去工作,要让工作成为我们实现梦想、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载体,工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取得养家户口的收入,实现财富自由;二是通过深入工作,有利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改变自己;三是通过工作在与人的交流中,实践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所知道的行出来,做到知行合一。

感受之五:信仰是寄托于自己内心的一种精神

关于神爱佛洛姆认为:“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是请求神给予他什么,而且也不期待从神那儿得到什么;他爱神不是像一个孩子爱他的父亲或爱他的母亲。他更多的是达到一种谦恭的态度,他知道他对神是一无所知的。“神”对他来说变成了一种象征,那就是爱、真理和正义。他相信“神”体现的各种原则。他诚实思考,生活在爱和正义中,并感到只有能够使他充分发展自己力量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的生活,是唯一有价值的现实,是“最终知识”的唯一对象。”

我认为信仰不仅仅是弱者的避难所,更是寄托于自己内心的一种精神,即相信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只要我们愿意为之奋斗,就会有更好的事在等待着我们,信仰让我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事都有神的美意,让我遇事不纠结!

听过很多基督徒关于疾病康复的见证。对此我有三点自己的看法:一是心理的强大暗示作用,许多疾病都是心因性的,当相信有万能的上帝会帮助自己康复时,自己的疾病便真的康复了;二是科学试验,有一个叫江本胜的日本人对水作了一项神奇的科普试验,当对水表达三恩和爱是,水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晶图案非常美丽,当对水咒骂时,水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晶图案非常糟糕,人体70%以上是水,当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虔诚地接受多人祷告时,也许身体内部病灶水分子的结构真会改变,达到康复的目的;三是我们对神运作方式的无知,因为科学是有限的,上帝是无限的,以有限无法解释无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心灵能够感受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在物质财富极大丰盛之后,我们需要去做的就是如何去拓展、丰富自己的心灵,实现心灵的自由。我认为读书是实现心灵自由的最佳途径,书中栖息着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灵魂,可以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力量的王国,让我们的心灵不必依靠外界,就能够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时空任意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