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时时刻刻》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6-27 07:58: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时时刻刻》读后感
 

前一阵子连续地看了好几本书,起因是看了《时时刻刻》这部电影,又去看了同名小说。应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部电影集结了我喜欢的所有元素,镜头的呈现,背景音乐,角色和故事,但我在看后的确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最大的一点就是,劳拉·布朗,那位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为什么会这么难过呢?为什么甚至会动了自杀的念头呢?

在我看来,她是拥有爱的,丈夫的爱和孩子的爱,她也并不讨厌她的丈夫,肚子里还有几个月的宝宝;她也有自由,可以自己开着车去想去的地方,生活富足。我从影片中能感受到的就是,仿佛在丈夫面前,她才能做好母亲的角色,在丈夫不在场时,她变得有些冷漠和无所适从。孩子的目光追随着她,关注着她,她努力想要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却总有些吃力和脱离。而对丈夫呢,我感受到了她丈夫对她的关心和照顾,那在我看来,在很多时代背景中,已是幸运。但冲击而来的,是她的悲伤,她的自我束缚,她的难以言说。她的自杀的念头甚至让我吃惊,或许是因为我之前看到的听到的女性故事都是“为母则刚”,她们都像是会挡在孩子面前的勇士;会厌恶或者伤害自己孩子的行为,都是由于丈夫的伤害。她的悲伤、束缚、无言,让她在生完肚子里的孩子后就离开了家庭,之后再无音信。我在影片中看不到这种情绪的源头,但在书里,我看到了。

书里讲,她是因喜欢读书而带着的那股书卷气,被她的丈夫,二战后归来的勇士,看上的。在外人看来,毫无魅力的她,获得他的喜爱,是天赐。在我看她的故事时,写下了下面的笔记:

就像我们走着走着,突然踏进了虚空。身体不受控制地落下。醒来时,看到了丈夫和孩子爱意的眼,周围的父亲母亲也赞许地看着我。我一下子恍惚了,以为自己只是忘记了这“美好”的一切,所拥有的一切。但仍想起来,我原来,在落下前,正要去奔赴某个地方,想去感受远方、诗意和自由的。

这是没有办法责怪任何人的。丈夫和孩子是在她落下后见到她的,他们怎么知道她心中的澎湃呢?他们能理解吗,是她落下来的,不是被拽下来的,是她主动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父母可以理解她吗?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喜欢看书的女孩曾有脱离于这个社会规范的个人幻想,他们或许也从不知道原来她曾独自踏步走在和他们不一样的世界里。

可她自己知道,她就是这样活生生地落下了,从光明的地面落到了黑暗的虚无,身上没有伤痕,但怎么没把她的记忆也抹去?!

(写于2022年3月19日)
劳拉·布朗说,It was death, I chose life. 她的离开,是她为了活着的,唯一选择。原来,也有女人是没办法适应母亲和妻子这样的角色的。让我突然意识到的这点,其实并不是那么让人吃惊的。我们听到了多少为了功名利禄而抛妻弃子的故事,男人似乎有这样可行的路径,去追求他们的雄心,而女人这样做,却多少带着点离经叛道。母亲的爱,应该有的爱,这个角色带来的对孩子的爱,让做出离开决策的母亲,显得更残忍,更不该。这爱,是某些人眼中天平上倾斜的筹码,是某些人身上沉重的枷锁,是“活着”和“死了的活着”之间,摇摆的指针。
昨天和朋友聊天聊了很多,回到家睡觉前,回想起这次谈话,总结一下还是有一个点是我之前没关注的,就是“我”对角色的遵守实际上和周围亲近之人的内心秩序的维护是有很大关联的,或者说,“我”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ta”内心世界的秩序维稳的责任。比如说,父母亲对“我的父亲和母亲”角色的角色形象遵守和角色期待满足,是“我”,他们的孩子,为了自身的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在很多人眼中,我们以某种角色,与ta进行交互,在ta的世界里存在。特别是对彼此建立了血缘关系、法律关系的人来说,一个不能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人是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的,因为ta满足不了对方的想象和期待,满足不了对方的需要。当这样的人以不符合角色的形象游走在我们的世界时,似乎只有一个“不称职的xx”可以用来称呼ta,例如,酗酒的不称职的父亲,耽于玩乐的不称职的君主,忙于工作的不称职的恋人。
那要是以另一个角度看呢?以某种角色生活在他人世界里的我们,“我”又是怎么样的呢?我第一次听到明确表达的“他人在我的世界里是以角色存在”这样的观点,是从H那,几年前了吧,当时的我感到很惊奇,角色这个概念在我这从来都没有这么鲜明地被摆出来过,我感觉我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但又没有明晰到底哪里不一样。今天又谈及这个话题,或许可以掰扯点新的东西出来了。
我从来没有从角色复合体的角度去看待过我自己,例如,孩子的角色,朋友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等等,我迟钝地用“我”去与所有人照面,没法精细地描摹出他人所期待的角色形象。他人以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我的生命中出现,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ta们在我所接触的角色之外,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身份,人性之善,人性之恶,该通用的还是都通用。也应该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从不奢求拥有任何人,因为我知道ta们和我一样都是复杂多面的个体;也很少有对他人感觉到失望的时候,因为即便我无法摆脱自己对他人扮演的某个角色的角色期待,我也不会将对角色期待的落空直接迁移为对这个个体的失望。但这样的认识方式,也让我经常走进思维误区,直接将他人对我展现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与其深层次的性格品质相挂钩。
思考下来,得出的答案是,远距离的社交,角色意识为先;近距离的亲密关系,用看“我”的视角看ta,更重要。在陌生人求助、陌生人示好等情境下,在工作关系等远距离社交关系中,认清对方的角色期待,才能明晰局面,保护自身,更大化双方利益,理智且稳妥地行事。而在家庭关系、恋人关系和好友关系等亲密关系中,认清人,了解其稳定的品质和特征,是比盲目用角色要求去衡量比对,更容易让自己活得轻松,获得幸福的途径。大概是因为我爱这些人吧,所以即便他们做出了某些不符合角色形象的事,如果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做的,我也可以接受。
说到这,我们再来看看劳拉·布朗的故事。她离开了家庭,抛下了丈夫和两个孩子,是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丈夫的生活、孩子的生活,都变得破碎。但她是为了活下去呀,让真正的自己活下去,所以 我原谅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