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心流》读后感及摘抄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7-26 06:45:0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心流》读后感及摘抄
 

等你关注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是快乐还是沮丧,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和外界资讯。

最近总是在重新翻阅之前读过的书籍,写几个书中提到的概念和一些感悟吧。比较受启发的是独处/孤独和精神熵这一段 ,按照网上分类,这是一本涉及“积极心理学”的书籍。

“熵”

“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小,有序变成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为“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

另一个定义:一个系统内不能做功的能量总和。损耗越大,熵增越大。

“负熵”

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降熵的过程。

从原子分子->个体的动植物,降熵的过程。无序->有序的过程。

“精神熵”  

"精神熵"和内耗息息相关,脑子里的不同目标在抢占身体的能量,精神力量失序。

有短期精神熵和长期精神熵之说。

长期的精神熵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如果状况持续太久会对自我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精神熵的反面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状态。

"精神熵"较高的时候,在一片混乱情况下,大脑/精神力量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费在内耗上。“精神熵”降熵的过程->心流。

最优体验: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需猜测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再怀疑自己,因为我们得到了明确的鼓励:自己做得很好。积极的反馈强化了自我,使我们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照顾内心与在外环境的平衡。

睡眠,休息,食物和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和外界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振意识的秩序,但这些享乐体验不等同于"乐趣"片刻转瞬即逝,并不能带动自我成长。

疲惫感的原因:精神力都在做无用功。自我执着很耗费精神能量,一旦接收到的资讯和目标背离,我们就用知觉检视自我,以了解威胁是否真正存在,该如何应付。如果每天好几百次都得到类似的提醒,就会感觉浑身上下都是缺点。这种事情每发生一次,精神能量就为重建内心秩序消耗一次。

"心流-flow"

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心理能量就围绕同一个主题组织起来,向同一个方向高效输出。所有的念头相互支持,相互关联,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向一个方向前进。混乱程度最低,秩序最高的心理状态。

"心流"的特征 

目标->集中的注意力->心流。

-集中的注意力

-一个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

-有即时的反馈。

-全神贯注,恼人的琐碎被忘却和屏蔽。

-达到忘我的状态。 

觉得自己的技能足够应付当前的挑战,在一个目标明确,规则分明的行动体系中对于自己表现的好坏随时可以得到清楚的回馈;注意力非常集中,完全没有空闲去思索任何不相干的事情或者烦恼或者其他问题;自我意识消失,时间感扭曲(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或慢)。

能达到心流的压力区间

心流伴随着轻度压力及挑战;能引导精神能量遵循带来快乐的模式;心流的结果是带有掌控感和满足感。

心流处在技能适中,挑战适中的理想区间,踮着脚能够到的目标,初步能胜任的技能。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你的技能能初步胜任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开始投入精神力,你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抓住。

日常生活中找"心流”

生活中得到是快乐还是沮丧,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及外界资讯。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比较难):我渐渐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我渐渐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状况,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我喜欢的人。

自得其乐的人动机在于行动本身,不容易受在外威胁的干扰。能控制外界事物进出的能力;有足够的精神能量,对周遭哈环境作出客观分析和观察,从中发现新的行动契机。

人生乐趣产生心流:

-感官之乐

-思维之乐

    -做白日梦(心灵意向排演一连串事件)

    -记忆->猜谜游戏,记住某种方法,诗歌等

    -思维游戏->思考带来愉悦

    -文字->填字游戏,写作

    -历史->日记,家族史

    -谈话/对话->

    -科学和哲学

-工作之乐

-人际之乐

    -家庭之乐->改善情绪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撑的港湾

    -朋友之乐

-逆境之乐

     -目标受挫:这是早晚必然发生的事,一个人必须设定新目标,创造新的心流活动,要不然就会在内在的混乱上浪费大量能量.
    -人生的转变都源于某一个破坏性事件的。

        -自我肯定

        -注意力集中于外界

        -寻找新的思路和出路。

  孤独与“精神熵”

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有没有人作伴对生活体验品质影响甚大;四周一定要有人才会感觉圆满,只要周遭有人,任何人都会感觉生气蓬勃。另一方面,我们又重视隐私,经常希望不被人打扰。但往往是,当真正独自一人时,我们又开始沮丧。

人在有朋友,家人或者任何人为伴时最快乐。如果要求一个人列举一天中最能改善情绪的活动,最常提及的就是与x人共处,与x人互动。支持性的社会人脉能减轻压力,当一个人可以依赖别人情绪上的支持时,就不太容易被疾病或其他不幸的事件击倒。

寂寞之苦:很多人孤单又无事可做时,会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空虚感。无论青年人,成年人,老人都认为最不愉快的感觉发生在独处的时候;而最令人沮丧的不是独自工作或看电视,而是独自一人无事可做。

独居的人休息日早晨往往是情绪最低潮的时候,因为此时的注意力无所寄托,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通常到中午时分,他们才会决定去拜访亲友或者看电视球赛等等,目标感这时候才重现,注意力方可集中于下一个目标上,情绪得以恢复。因为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外来的刺激,外来的回馈,帮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如果缺乏外来的力量,注意力开始游荡,思路也变得混乱,也就是“精神熵”的来袭。

孤独的解药:一个人在独处而没有外来需求帮助他集中注意力时,采取什么对策。工作,跟朋友聚会时候都很容易让人专心,当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时怎么办?独自一人时,灵魂的黑夜再次降临,我们便疯狂地企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看电视,刷短视频,社交AP,强迫性行为诸如药物,迷幻剂等,性行为,其他与愉悦背道而驰的行为诸如自虐,冒险,赌博等 (这些方法基本不需要精神力或只需要很少的精神力,不需要太多的专注),我们通过外在事物和秩序控制思想,逃避孤单消磨时间,产生一种自我掌控的快感。这些方法和策略不失为抵抗混沌,防御焦虑的出路,他们能护住心神不乱。但缺乏启发自我的成长的因子,只是享乐而非乐趣。

以需要注意力/精神力,能改进技巧,提高技能,并且带动自我发展的活动填满闲暇,跟上述种种方法截然不同,这种新建立的秩序能启发自我的成长。人这一辈子必然会出现“精神熵”现象,或会时不时处于“精神熵”状态中,在“精神熵”中创造更高形式的秩序才能带你前进。换句话:不要把新挑战看成需要压抑和逃避的东西,而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技巧的机会。要驾驭“旷野”,驾驭人生的不确定性,就必须把自己的带有目标感的一套秩序加诸“旷野”之上。熬过孤独唯一的方法就是设法整顿注意力,建立秩序,不让“精神熵”伤害心灵 ;当然这也是我们平凡人生的一项巨大挑战。

终极心流-人生最优体验

上文说过,人在独处或无需集中注意力时,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它无所事事,如脱缰的野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扰的情绪上。除非一个人知道如何整顿自己的思想,否则注意力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他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这是精神熵的常态。为避免进入这种状态,一般会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满心灵,只要能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极的情绪中就好。

“心流”一段一段的产生,但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衔接,只能产生支离破碎的乐趣,这种情况下还是无法抵御突如其来的袭击,诸如失业,家庭变故,天灾人祸等。即使最成功的事业,最令人满足的家庭生活,早晚都会枯竭;对工作的热情会逐渐冷却,配偶会离开人世,孩子会长大离家。最终目标只能建立复杂的意义/目标,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

复杂意义的渐进:(着实理解不了,^_^)

Step1: 求生,保持身体及基本目标的完整性->求生,求舒适,求享乐。

Step2:从内心转向外在,包容家人,邻居,宗教和种族等团体价值观。

Step3:再次转向内心,不再盲目认同,开始发展独立自主的善恶观念。目标变成追求成长,进步和实现潜能。

Step4:最后一次脱离自我,认同他人和宇宙共同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