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鲁迅传》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2-16 09:23:1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鲁迅传》有感

读《鲁迅传》(1)


前言:

最近在读鲁迅先生的文字,能够静下心来读那些或熟悉却又陌生的篇章,仿佛字里行间都在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可是,仅仅是断章取义地截取一些有意义的文段,并不能算是读过,毕竟先生的文章需要细心刻苦地品。

于是,又想起三年前读过许寿裳先生的《鲁迅传》,现在转过来整理,自读,再回味,近距离地与先生相识。

            2023.11.22

许寿裳先生和鲁迅先生是“畏友”,长达三十五年的交情,自1902年在东京相见,至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而殁,二人相交甚深。

《鲁迅传》有三部分:《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附录:鲁迅先生年谱,古诗文一斑》。

前两部分是主要的内容,而以第一部分更为重要,许先生以与鲁迅先生的相识、相交、相知、痛失为线索,用“小引”,二十五篇短记,许广平先生的《读后记》串联起。《我所认识的鲁迅》用19篇文章记载了在鲁迅逝世后的不同时期,许寿裳先生的多篇回忆内容,还有为其他作者写鲁迅的文章所作的序或跋,虽与前一部分多有重复,也有一些新内容的补充,足以见许先生对这位朋友的深深怀念,还有对这位伟大的民族之魂的敬重和呼唤!痛哉,失之鲁迅,悲哉,国之魂魄!许先生说:“言之未尽,自视欿然”。

《亡友鲁迅印象记》

一、《剪辫》

1902年,鲁迅比许寿裳早到东京半年,在江南班学预备日语。他是江南班中的第一个剪辫之人。

他剪去之后,来到我的自修室,脸上微微现着喜悦的表情。我说:“阿,壁垒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头顶,相对一笑,此情此景,历久如新,所以我说这是最初的,而且至今历历如在目前的一个印象。

鲁迅对于辫子,深恶而痛绝之。他的作品里可以印证的很多,《呐喊》中有有一篇《头发的故事》,说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且介亭杂文》中这样写:

绝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有云:

二、《屈原和鲁迅》

鲁迅在弘文学院时,购有不少的日本书籍来读,其中也有日本印行的《离骚》。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的杰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sǒu)。”所以,他的很多作品中多有引用。

(哪一篇文章的最后也提到他们的关系?实在想不起,做个?)

三、《杂谈名人》

这一章,作者主要记述了几位名人,都是他和鲁迅先生都熟识的,译界负盛名的严复和林纾,维新人物蒋智由,许先生的朋友陶焕卿。

严复的《天演论》,鲁迅先生很感兴趣,在《琐记》一文中就有所提及,而且还能背诵好几篇,这也是鲁迅爱读书的一个体现。

在这一篇中,很有意思的是,得知鲁迅先生喜欢给人起绰号。如称严复叫做“不佞”,后来称“载飞载鸣”。《送匋耳山人归国诗》中“匋耳山人“则是称呼陶焕卿。因为蒋智由”谈到服装的问题,说满清的红缨帽有威仪,而自己的西式礼帽无威仪”,鲁迅便给他一个绰号“无威仪”。

在后文《从章先生学》中写“谈天时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所以鲁迅给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还有对许广平等几位女师大学生成为“害马”,原来是杨荫榆开除学生的理由是“害群之马”。

当然,邵铭之当面称鲁迅的言论为“毒奇”,也是“笑笑首肯”的。

四、《浙江潮》撰文

章太炎先生因为公开讲演革命,竟成了轰动全国的《苏报》案,也因此入狱,而革命党的声气从此大盛。

鲁迅为《浙江潮》撰文《斯巴达之魂》,许先生赞道:“他的这种不谦让,不躲懒的态度,与众不同,诺言之迅和撰文之迅,真使我佩服!”又撰一篇《说鈤》,这是新元素“镭”的最初的介绍,鲁迅作文以饷国人,并且唤起纯粹科学研究的需要。

五、《仙台学医》

鲁迅往仙台学医的动机有四:鲁迅自己说有二,中医耽误了父亲的病,确知日本明治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医的事实;许先生认为,还有“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孙伏园说“由于少年时代牙痛的难受”。(《鲁迅的生活》《回忆鲁迅》中有更详细的叙述)

“总之,他的学医是处于一种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宏愿,以便学成之后,能够博施与众。

鲁迅不但在说明科学研究有得,而且在规范科学,也是聚精会神,恢恢乎游刃有余。

此篇中,是许先生少有对鲁迅的外貌记述:

许先生还记述了一件同学交往的轶事:1905年春,约鲁迅来东京箱根温泉小住,结伴登山,游“芦之湖”,坐对“富士”,喝啤酒,吃西餐,其中炸鱼的味道最鲜美,各人都吃了两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这里似的好鱼。”最后这句,和鲁迅在《社戏》里的那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办杂志 译小说》

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

鲁迅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得到全部解决,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

这些,许先生在《回忆鲁迅》一文中也有记述,可见鲁迅先生真的是在为民族性而研究,而创作。

鲁迅办杂志的名称,最初拟用“赫戏”或“上征”,都采取《离骚》中的词句(可见鲁迅与屈原的渊源),但觉得不容易使人懂,决定用“新生”,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可惜,没有用。

许先生赞道:“鲁迅做事的井井有条,丝毫不苟,很值得敬佩。”

鲁迅编译《域外小说集》二册,实在是中国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人,《鲁迅的生活》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读《鲁迅传》(2)

许寿裳先生和鲁迅先生是“畏友”,长达三十五年的交情,自1902年在东京相见,至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而殁,二人相交甚深。

《鲁迅传》有三部分:《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附录:鲁迅先生年谱,古诗文一斑》。

前两部分是主要的内容,而以第一部分更为重要,许先生以与鲁迅先生的相识、相交、相知、痛失为线索,用“小引”,二十五篇短记,许广平先生的《读后记》串联起。《我所认识的鲁迅》用19篇文章记载了在鲁迅逝世后的不同时期,许寿裳先生的多篇回忆内容,还有为其他作者写鲁迅的文章所作的序或跋,虽与前一部分多有重复,也有一些新内容的补充,足以见许先生对这位朋友的深深怀念,还有对这位伟大的民族之魂的敬重和呼唤!痛哉,失之鲁迅,悲哉,国之魂魄!许先生说:“言之未尽,自视欿然”。

《亡友鲁迅印象记》

七、《从章先生学》

     章先生出狱之后,东渡日本,有机会为青年讲学,在大成中学一间教室,许先生、鲁迅先生,钱玄同,周作人等等都有幸听教诲。

“鲁迅听讲,极少发言,只有一次”,对章先生的“文学的定义”有不同看法。事后,鲁迅说:“先生诠释文学,范围过于宽泛,把有句读和无句读的悉数归入文学。其实文字和文学固当有分别的,《江赋》《海赋》之类,辞虽奥博,而其文学价值就很难说。”

许先生评价说,这是鲁迅治学“爱吾师尤爱真理”的态度!

八、《西片町住屋》

     这一篇记述了许先生在1908年春和鲁迅在本乡区西片町的一处绅士家园中度过的一段难忘时光。“我和鲁迅不但同居,而且每每同行。”可见友谊至深,时光丰满。

重点写了鲁迅浓厚的读书趣味和种植植物的事件。“只要囊中有钱,便‘孤注一掷’,每每弄得怀里空空而归”,这是买书的结果。“他对于植物的培养有相当的素养”,庭院里空地多,尤其种“牵牛花”的变种也多,“花的色彩和形状真是千奇百怪”。“每当晓风拂拂,晨露湛湛,朝颜的笑口齐开,作拍拍的声响,大有天国乐园去人不远之感。傍晚浇水,把已经开过的花蒂一一摘去,那么以后的花轮便会维持原样,不会减小。其余的秋花满地,蟋蟀初鸣,也助我们的乐趣”。

想一想,这情境就悠然美哉!鲁迅先生在生活情趣上也是有一番境界的。所以,后来大家分散,许先生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壶中好景长追忆,最是朝颜裛(yì)露时。”

九、《归国在杭州教书》

1909年6月,鲁迅不得已回国,“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这里指的是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结婚了。关于鲁迅弟兄之间的故事,许先生在一篇文中重点记述,在此不做多说。

“鲁迅最富有正义感,义之所在,不畏强御而强御畏之”。有两件事为证:其一,对一位以道学自命的夏震武,鲁迅不满于他的一些做法,引领教员们辞职,最后这个监督自己被迫勉强离职,学校风潮告一段落。其二,鲁迅的舅舅被中药店的人欺诈、为难,他单身独往去为舅舅做代表出席主持正义,结果对方没有出头露面,此事风平浪静。

许先生还写到“鲁迅极少游览,在杭州一年之间,游湖只有一次,还是因为应我的邀请而去的”。至于别人所艳称的美景,在他眼里都“平平而已”。包括在日本时,他几乎没去单独欣赏过樱花,因为鲁迅先生的志不在此。上一篇中,许先生也记述过。

十、《入京和北上》

   1912年,许先生向蔡元培推荐鲁迅,邀请他到南京教育部任职,这件事在《范爱农》中提及,“季茀来信催我往南京了”。

有两件事,又可见鲁迅的正义感十足:鲁迅初到南京,景耀月代教育部事务,此人好大喜功,扩充自己的势力,引用私人,暗中把鲁迅的名字除去。鲁迅很不睬他。后来蔡元培撤销这个决定,否则闹成大笑话。

五月初,许先生和鲁迅先生一行多人北上,在上海登轮前,鲁迅买了《红楼梦》读,分配舱位时,鲁迅说:“我睡上铺,谷清是被乌龟背过了的,我不愿和他同房。”原来,蔡谷清从前在北京时,曾到八大胡同吃花酒,遇骤雨,由妓院男子背负涉水出门。“鲁迅偶然想起提出,也是一种机智,令人发笑”,其实何曾不是一种洁身自好呢?

鲁迅在这阶段,抄写了《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尤其是在民国三年用其二弟周作人的名刊行《会稽郡故书杂集》,“即此可见得鲁迅的牺牲精神”,也是他淡泊名利,顾及兄弟情深的例证,可惜,他的那个二弟并不领情。

十一、《提倡美术》

鲁迅的爱好艺术,自幼已然,爱看戏,爱描画,中年则研究汉代画像,晚年提倡版画,工作的范围很广,搜集并研究汉魏六朝石刻,搜集并印行近代木刻,奖掖中国青年木刻家,介绍外国进步作家的版画。许先生尤其多次提到的《凯绥•珂勒惠支画选集》,因为这本集子是鲁迅大病初愈后,初印成的只有几本,其中一本便赠给自己,还题了字,而且是两位挚友最后永诀的一个见证。

鲁迅在民元教育部暑期开办美术演讲会,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

这篇的结尾提到“景宋”,是许广平先生。

十二、《整理古籍和古碑》

自1913年之后,鲁迅先生伏案校书,整理古籍和古碑。许先生称赞道:“工夫邃密”,“搜辑古逸之功,还未见有能及鲁迅的呢”。

“鲁迅对于汉魏文章,素所爱诵,尤其称许孔融和嵇康的文章,我们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便可得其梗概。”鲁迅的这部著作,也是许先生在后文中多次提及的。“就因为鲁迅的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皓皓焉坚贞如白玉,懍懍焉强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类似的缘故。”

十三、《看佛经》

     民国三年(1914)以后,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

     这也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缘故吧,他做事非常专一认真,而且投入,甚至与要研究到深邃的地步吧,而这却是我们现在的国民所正缺失得越来越远的。

   鲁迅读佛经,是受章先生的影响。但是,他们对于佛教的思想,归结是不同的,章先生主张以佛法救中国,鲁迅则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救中国。鲁迅说:“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活了。”所以他对于佛经只当做人类思想发达的史料看,藉以研究其人生观罢了。他的信仰在科学,不是在宗教。

读《鲁迅传》(3)


许寿裳先生和鲁迅先生是“畏友”,长达三十五年的交情,自1902年在东京相见,至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而殁,二人相交甚深。

《鲁迅传》有三部分:《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附录:鲁迅先生年谱,古诗文一斑》。

前两部分是主要的内容,而以第一部分更为重要,许先生以与鲁迅先生的相识、相交、相知、痛失为线索,用“小引”,二十五篇短记,许广平先生的《读后记》串联起。《我所认识的鲁迅》用19篇文章记载了在鲁迅逝世后的不同时期,许寿裳先生的多篇回忆内容,还有为其他作者写鲁迅的文章所作的序或跋,虽与前一部分多有重复,也有一些新内容的补充,足以见许先生对这位朋友的深深怀念,还有对这位伟大的民族之魂的敬重和呼唤!痛哉,失之鲁迅,悲哉,国之魂魄!许先生说:“言之未尽,自视欿然”。

   十四、《笔名鲁迅》

鲁迅是以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启了用这个笔名的。

从前用过的别名有:迅行,唐俟。而给许先生的来往信件中仍用“树人”,自从十九年三月以后,“不得已用种种化名,如索士,树,迅,飞......这是为免除收信者横受嫌疑,用意很周到的。”

关于笔名,还有一件小事,鲁迅有一次针对钱玄同问他是否名字还是三个字,回答:“我的名片从来不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的。”这是在微刺钱玄同时而用“钱夏”,时而用“玄同”,时而作“疑古玄同”。许广平也在《两地书》中有所记录,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有时候与钱玄同的立场、政见不同,可见他的个性率真、爱憎分明吧。

鲁迅的笔名理由:母亲姓鲁;周鲁是同姓之国;迅则去愚鲁而迅速之意。

至于唐俟,部里有个长官总是想挤掉鲁迅,鲁迅就安静地等着,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陈师曾送鲁迅一方石章,陈的章是“槐堂”,于是鲁迅就刻“俟堂”,以后写文章也就用“唐俟”,周、唐都是同姓之国,“可见他无论何时没有忘记破坏偶像的意思。”

   十五、《杂谈著作》

鲁迅的著作有好多篇是未完成的,可以说是“赍志以殁”,原因:没有余暇,环境的艰困,社会政治的不良,自己为生活而奋斗,还热心帮别人的忙;没有助手,几乎所有著作都是自己用毛笔书写。

有人说,鲁迅没有长篇小说是件憾事,其实,他有三篇腹稿,其中是《杨贵妃》。“他看穿明皇和贵妃两个人的爱情早就衰竭了”,“他的知人论世,总是比别人深刻一层。”

鲁迅的著作,国际间也是很早就闻名的。确有提议他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被他辞掉了。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倘因为我是黄色人种,特别优待,从宽入选,反足以增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媲美了,结果将很糟......”这是何等谦光,又是何等远见!

十六、《杂谈翻译》

鲁迅翻译过的作品有:安特来夫的《默》《谩》,迦尔洵的《四日》,实为译界开辟一个新时代的纪念碑。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时,直译的工夫更进步了。译《小约翰》,译果戈里的《死魂灵》。

许先生评价道:“鲁迅对于翻译的理论及其实际,都是成功的,开辟了大道,培养的沃壤,使中国的新文艺得以着着上进,欣欣向荣。”

此篇中还有一个对鲁迅工作的细节刻画:广州白云楼,在骄阳满室的壁下,伏案工作,手不停挥,真是矻矻孜孜,夜以继日,单是关于动植物的译名,就使他感到不少的困难,遍问朋友,化去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足见鲁迅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忘我工作。

读《鲁迅传》(4)

许寿裳先生和鲁迅先生是“畏友”,长达三十五年的交情,自1902年在东京相见,至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而殁,二人相交甚深。

十七、《西三条胡同住屋》

1919年,鲁迅把绍兴的老屋售卖后,在北平买八道湾大住宅一所,两个弟弟及其子女都来入住,后来主要是因为二弟媳妇“外貌恭顺,内怀忮(zhì)忌”,使鲁迅搬出至砖塔胡同,又借钱买了西三条的房子,母亲和朱妇人也一同搬于此。《彷徨》的全部及其他许多的译著,皆写于此。

鲁迅先生买八道湾的大住宅,带全家眷而居,可以说是他对弟弟的友爱,对侄儿们视如己出的最好体现,可惜全毁在那个日本弟媳身上,所以我一直对这个日本女人恨恨在心,因为这一段矛盾,很早我就了解,现在读许先生的记述,更是心里嘴上痒得狠,不由来几句脏话,且笃定:一个家庭里,这女人,尤其做了老婆的女人性质如何,真的影响家庭关系,家族风水呢。

许先生写道,鲁迅先生回八道湾取自己的书,“信子急忙打电话,唤救兵,欲假借外力以抗拒”,后来,果然,鲁迅先生没有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取出。他淡然回应:“不,被没收了。”这无奈的应答里是多失望啊,多痛楚啊!这个叫做羽什么信子的女人真真实歹毒至极,白白占了大伯的屋也就罢了,甚而连人家的劳动成果都要据为己有,可恶至极!

当然,女人背后的那个男人不顶事是肯定了的,那个叫做作人的还做了帮凶,“用一本书远远地掷”,他难道忘记了哥哥在自己发高热时四处借钱,延医买药,愁眉不展?难道忘记了哥哥把自己的著作以他的名字印行?

虽说从此“两人不和”,一变从前“兄弟恰恰”的情态,许先生认为是“作人一生的大损失,没有慈兄的指导,后来陷入迷途,洗也洗不清”,而我认为,鲁迅先生就是太溺爱、骄纵他的这个弟弟了,以至于娶了那么一个小日本的女子,导致他不得不终止留学,回国挣钱开始,到后来兄弟反目,伤心不已。所谓“慈兄出败弟”是也。

另外一个弟弟建人的情况要好得多。因此,这个弟弟也是个奇葩。所以,他的下场,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是有道理的。

这一篇里,许先生特别记述道鲁迅先生实行“儿童本位的教育”,买八道湾的大宅子,引侄儿们来群居,也是一个体现。“他对于侄儿们的希望很大,很想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最适宜发育的环境”。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先生这样写:“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便是他的儿童教育的意见。

这个情节,这篇文章应该要和《五猖会》《风筝》一起来读才好。

十八、《女师大风潮》

1925年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杨荫榆校长,教育总长章士钊“倒填日子,暗暗免部员之职,解散学校呈文,叠用轻薄字句污蔑女性”“主张读经,反对白话”,把鲁迅等人视为眼中钉。

当然鲁迅也把章士钊“视为无物”,许先生和齐寿山写了《反对教育总长章士钊之宣言》,全体教员们在宗帽胡同自赁校舍义务授课。他们都笑章士钊“日暮途穷”。后来鲁迅先生还写了《十四年的“读经”》,揭发得更为透彻。

十九、《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了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的市民和学生,死伤三百余人。女师大学生当场遇害者:刘和珍和杨德群。

鲁迅先生在《无花的蔷薇》里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

还有一篇《纪念刘和珍君》,是声情并茂、感人最烈的伟大的抒情文,我在高中时学过,一些语句至今印象至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还有一篇《大衍发微》,把通缉的“暴徒首领”的籍贯职务写得相当清楚,尤其把要被捉的原因探究分析得很详细。这应该是鲁迅先生的悲愤至极的控诉吧!所以,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不得不逃入D医院,一间破旧什物的堆积房里暂时躲避些时日。

——蓦地,我想起了近日成都大学毛书记的自杀事件,虽然事件的本真还没有发布,但是足以让每一个没有丧失良心的国人深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领导,到底怎么了?  王旭明老师发文《突发事件面前更需真诚负责的表达》

读《鲁迅传》(5)

许寿裳先生和鲁迅先生是“畏友”,长达三十五年的交情,自1902年在东京相见,至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而殁,二人相交甚深。

《鲁迅传》有三部分:《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附录:鲁迅先生年谱,古诗文一斑》。

前两部分是主要的内容,而以第一部分更为重要,许先生以与鲁迅先生的相识、相交、相知、痛失为线索,用“小引”,二十五篇短记,许广平先生的《读后记》串联起。《我所认识的鲁迅》用19篇文章记载了在鲁迅逝世后的不同时期,许寿裳先生的多篇回忆内容,还有为其他作者写鲁迅的文章所作的序或跋,虽与前一部分多有重复,也有一些新内容的补充,足以见许先生对这位朋友的深深怀念,还有对这位伟大的民族之魂的敬重和呼唤!痛哉,失之鲁迅,悲哉,国之魂魄!许先生说:“言之未尽,自视欿然”。

二十、《广州同住》

自1926年秋,鲁迅出北京,中经厦门、广州,1927年到上海,他的生活是不安的,遭遇是创痛的。

虽然,自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等人在教育部的职务恢复,但是“鸡肋无味”,于是纷纷离京。鲁迅先生先到了厦门大学教书,后到广州中山大学,受了许先生的委托,一直书信交流约往广州就事,言辞恳切,介绍细致周到,甚至不厌其烦。

许先生到了广州后,鲁迅先生甚是欢喜,先是同住中山大学最中央最高大的“大钟楼”,后搬出学校租住在白云楼。二人相见甚欢,交游甚繁,东堤晚酌,吃馆子,看电影,远足旅行,豪兴大增,可见鲁迅和许先生的友情之深。

二人同住期间,虽然作息不同,但也各行其是,两不相妨。尤其在大钟楼时,“夜里有十几匹头大如猫的老鼠赛跑,清早有懒不做事的工友们在门外高唱”,也不能打扰鲁迅先生的生活规律,来客络绎不绝,大抵到晚上十一时才散,鲁迅先生才能安心创作,有时候彻夜通宵,等许先生起床了,他还在灯下伏案挥毫。

鲁迅先生听说“顾某”(顾颉刚)来任教,勃然大怒:“他来,我就走”,态度坚决异常;他时常提起“某人(不知到底是谁,或许也是顾某?)瘦小精悍,头脑清晰,而今不来了”。从这两个细节的记述上看,鲁迅先生的个性秉直,爱憎分明,与个别人的意见又大大不同。当然,深层的原因是广州国民党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鲁迅提出营救学生无效,最后愤然辞职。

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编订《朝花夕拾》,做后记,绘插图,又编录了《唐宋传奇集》,修订和重抄《小约翰》的译稿,在香港的演讲《老调子已经唱完》《无声的中国》有很大的影响。

二十一、《上海生活—前五年》

1927年-1936年,这十年间,国难严重日甚一日,生活愈加不安,遭遇更加惨痛,环境的恶劣非通常人所能堪,可是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却是再接再厉。身在围剿禁锢之中,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苦战到底,绝不屈服。著作和译作方面,加倍努力,介绍新旧的“木刻”,提倡“新文字”,赞助“世界语”,参加“三盟”。总之,“他是不朽的作家,文化的导师,正义的斗士,中华民族的灵魂。”

1929年9月,海婴出生,这是鲁迅先生的大喜,非常爱怜这个孩子。

1931年1月,柔石被捕,鲁迅的处境也非常危险,与许先生的来往信件中体裁和以前不一样,不加句读,避掉真名而用“索士”和“令斐”。写《为了忘却的记念》,真挚沉痛,其中有一诗,我们现在都是熟悉的: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先生说:同是青年而不可以一概而论,志行薄弱者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别国的硬汉为什么比中国多?是因为别国的淫刑不及中国的缘故。中国也有好青年,至死不屈者常常有之,但皆秘不发表。其不能熬刑至死者,就非卖友不可,非贩人命以自肥不可。所以坚卓者壮烈而先亡,游移者偷生而堕落。   

许先生这样评价鲁迅先生:他是大仁,他最能够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尤其能够感到暗暗的死者的惨苦。

二十二、《上海生活—后五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万恶的日本军铁蹄踏进中国,关东三省皆陷。许先生和鲁迅先生的书信多以牵挂对方的安危为主,有时候鲁迅先生也感到寂寞,详述独战的悲哀。

1933年4月,因为住所被日军轰炸,鲁迅再次迁居到北四川路大陆新村九号,一直到逝世,这是后人应该永远纪念的地方。

此篇中,许先生举例赞扬了鲁迅先生“一生做事最大目标是为大众,为将来。故于大众艺术和大众语文,晚年最所致力。”大众艺术,以他提倡木刻为代表;大众语文,以他发表多篇文字为例,如《汉字和拉丁化》《门外文谈》《中国语文的新生》《关于新文字》《论新文字》。
 

读《鲁迅传》(6)


读鲁迅先生的文字之前,复习一下许寿裳先生的回忆性文字,别有感触。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位伟大的先生。此系列文字为三年前的读书笔记,现在重新梳理,仿佛,先生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民族铁骨铮铮作响。

二十三、《和我的交谊》

这一篇,许先生重点叙述了他和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至深,“三十五年,彼此关怀,无异昆弟”。

鲁迅先生为许先生谋中山大学教书,出版后的书惠赠并大多有弥足珍贵的题字。许先生结婚时,赠书,搜得许先生所爱的撰刻集子四册相赠,可见费斟酌,用深心。

许先生请鲁迅做长子的开蒙先生,得到两个字:“天”和“人”,举凡一切现象(自然和人文),一切道德(天道和人道)都包括无遗了。后来,长子世瑛读文学系,鲁迅还开了一张书单。

许夫人早逝,鲁迅“远来函唁”,“不是普通吊唁的套语”,真挚诚恳,尤其表达了对许先生的孩子们的期望。

鲁迅帮许先生的哥哥到处求医,不辞劳苦,真诚无私。还帮许先生的三女儿介绍医师治疗扁桃腺炎。许先生赞:“他为人谋,最忠实不惮烦。”而且还有来往书信三封为证,可见鲁迅先生为人为事的周到和细心,絮言不烦,足见心意诚挚、恳切。

鲁迅一向不肯出门应酬,独对许先生例外。许先生的长女结婚,鲁迅放下自己手头紧张的翻译工作,携家眷道贺,而且到得很早。这件事让其他友人也很吃惊。足以看出鲁迅和许寿裳的情谊非同一般。

二十四、《日常生活》

鲁迅的日常生活始终维持着“最朴素的学生和战士的生活”。

关于衣着:南京读书时,夹绔过冬,棉袍破旧得可怜,两肩部已经没有一点棉絮了。杭州教书时,夏天做了一件白羽纱长衫,一直到十月天冷为止。后来新置了一件外套,形式很像现在的中山装,是他个人独出心裁,叫西服裁缝做成的。广州以后,很少穿皮鞋,改黑色帆布胶底的了。中间有一个皮鞋踢鬼的故事,鲁迅是不怕鬼的。

关于饮食:饭菜很随便,不很喜欢吃隔夜菜和干咸品,鱼蟹怕去骨剥壳的麻烦也少吃。除饮茶和吸烟外,并无嗜好。尤其吸烟较狠。日本留学时,火车上让座给老妇人,弄得后来口渴,想买茶而无钱的趣事,一方面是因为太爱吸烟草,没有料到留些余钱,结果后来吃喝受限,还是因老妇人帮忙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反映出鲁迅乐于助人,率性又不做作的特点。不敢多喝酒,因为父亲的酒脾气让他有所忌讳;爱吃辣椒,却伤及胃的健康,甚而影响了他的身体。

鲁迅健谈:和他相处,随便聊天,“可见胸怀磊落,机智疾流,有光风霁月之概”。即使是笑话,“那里面总隐藏着严肃和讽刺”。“言语慎重谨严,实为公仇,决非私怨。而且用语极有分寸,不肯溢量,仿佛等于称过似的。”

鲁迅写字:用毛笔而不用墨水笔,根据他的经验和理论都是拥护后者的。但是选择用毛笔,可以不择纸张的厚薄好坏,写字“小大由之”,别有风趣。

鲁迅对于书籍的装饰和爱护,无微不至,经他校对过的书,错误是很少很少的,“和北平玻璃厂肆的书匠技术一样高明”。

鲁迅的寝具一向是用板床薄被,到上海后,才改用最普通的铁床。书桌旁边放着一张藤躺椅,工作倦了,就在这椅子上小坐看看报纸,算作休息而已。

景宋夫人有一段话,认为鲁迅先生身体的坏掉是自己的罪过,从侧面反应了鲁迅生活的简朴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