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莲花白》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2-19 10:47:4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莲花白》读后感

写《繁花》的金宇澄老师说过一种写作的手法,就是退一步写。尤其是对于一些不上台面的事情的描写。不要像那些新闻记者一样把镜头怼到最前方。
所以我后来看小说的眼光有时候也会退一步看。
拉开这个焦段,以上帝视角去俯视一件小事的时候会看到很多没有着重写的地方。
小说里细腻地写了一个有共性的青春期故事,人和人的关系密集又幽微,这群人的背后也有一个隐喻性的模糊的时代,社会背景。
所以尽管出场的人物不那么多,场景也不庞杂。但每一个人都很值得细细品读。尤其是一些配角。
那些没有写明,留白给读者想象的部分才是我最喜欢的。
以米小易的视角观察到的人,父母,李美,小维,大春,常老师,失窃的高二女生,关良和她的跑长途姘头,每一个人我们都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相同的原形。
我最喜欢的是米小易的盲区,她的风暴圈以外的人。
就是那个叫做关良的女生。
可能是因为我脸上曾经也有一颗痣,后来也手术摘掉了。哈哈。
也许关良也遇到过什么坎迈不过去,她需要用改变身体发肤来让自己重新开始。但我更希望她只是单纯地想变美去做了一个医美手术而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像关良一样的女性充满了好奇,甚至羡慕。有时候会渴望自己成为她们几天,我不知道她们是怎么生活的,内心有着非常强烈的窥探欲。
通常见到这类女性的时候,她们总是经过精心打扮,对于人际关系有着天生的圆润技巧,能把很多人,很多事安排得明明白白,能让很多人都感觉舒服。但她们未必有良好的学历,不见得爱看书爱学习。城市中产认为重要的东西,她们几乎不具备。但不影响她们在物质上的生活与中产并无二致。
她们身上有一个标签就是“本地”(现在流行叫“在地”),是本土文化里不能被忽视的一群人。
我对这类的女性几乎感到着迷。
她们的脸上总是带着笑意,一张嘴总是热热闹闹,看起来像是不怎么会有烦心事的样子。
我很少在城市的职场里见到这样的女性,也许是我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在城市职场里我很少见到真正快乐的面孔。
而像关良这样的女性,多数都能在一些个体经营场所见到。比如小服装店,小餐馆,棋牌麻将馆等等。人们亲切地喊她们“老板娘”。
我总是很担心她们的生意,觉得她们的小店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常常,她们能守着一个小生意很久很久,比城市职场中女性的职业生涯更长久。
这是我喜欢这类女性的原因之一,因为看到她们的生意还在,人还在,就会感到安心,觉得世界变化得没有那么快,有一些东西没有变,有一些东西被守住了。
守住这些东西的甚至都不是高瞻远瞩的知识分子们,而是连高中都没有读完的平凡女性。
关良这样的女生在成年后能跟班上的同学们都保持联系,打好交道,能跟小维也做着朋友,那么她在青春期也许也是知道一些事情的,只不过米小易的视角里没有她而已。
也许不光是李美,小维,关良……很多其他的女同学都察觉到了大春和米小易之间的好感,米小易被一个群体孤立也许并不是一件事情引起的,而是很多件事情的叠加。这里不展开。
宁不远在新书分享会上说小说里大春跟米小易之间未发生的表白是两个人一起走了一段路,但其实在读者看来大春的表白很早就发生了,也是那一次的表白,才造成了李美和米小易的决裂,包括李美的悲剧。
米小易并不是一个人低头走了很长一段路,忽然被看见。
也许真实的情况是,米小易的耀眼她自己并不知道,她一直被注视着,只是她低头走路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这样的木知木觉在异常敏感的李美看来是可恨的。而小维就没那么敏感了,她从大春那里拿到了米小易的电话以为大春和米小易一直保持着联系,但其实并没有,米小易甚至不知道大春有自己的电话。
其实早在大春借出《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大春让米小易报名风筝比赛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悄然发生。
就是因为大春在那个逮爬沙虫的下午,某一时刻并没有理会李美,只跟米小易说话才点燃了李美的嫉妒,而那本米小易没机会读就不见了的书,很有可能就是李美拿走的。书里有没有什么大春写给米小易的内容就不得而知了。那倒不是很重要。
有时候被害者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成双成对出现的。
这里面甚至没有对和错,施与受,加害和被害。所以我认为也不存在原谅一说,只是当我们以一个个体的视角去看待和感受的时候,我们的盲区限制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
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被时间搁置,有些人并不在意,有些人会一直过不去,有些人会很快想明白,有些人会用很长时间慢慢想明白。人跟人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不必要求所有人都一致,这就是人生的宝贵之处。钥匙就在每个人的手里,就看自己怎么用。
那些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就先放一放,也许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需要真的自行解决。
因为我们在关注着自己的世界,自身的问题的时候,更宏大的世界正在极速地发生巨变。是因为外在的巨变才导致了人的变化,这往往是被我们所忽略的真相。
传说中即将被淹没的县城,新的县城和未来会通的火车,这悬而未决的一切。就像小说里一个步行长达一小时的隧道。隧道的尽头是李美坚信许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地方,她去过两次,第二次死在那里。
这个县城对我的冲击才是巨大的,是家乡的极速变化带给了身处其中的所有人不同的命运。
他们的世界好像陷入了一种“暂时性”,人们活在这种暂时性中,内心其实是惶惶不安的,人会在恐惧中主动地发动一些事情,比如李美,她害怕大春喜欢上米小易,就去破坏米小易在大春心里的形象,她害怕米小易告发她偷窃,就去散布米小易是小偷的谣言。
而她的天性就是人性,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当然人性就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我不能说她是个坏女孩儿,她跟米小易其实不是对立的。是一体的,她的行为随着她对米小易的各种判断而变化。因为她比米小易年长,早熟,而她也是女生,也许她比米小易更敏感更脆弱更没有安全感。
米小易觉得自己在夜晚被李美需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李美何尝不是如此。
也许李美午夜的尖叫和 惊呼是因为她遭受过家暴或者性侵,所以她才不想转学不想被接走不想跟那个她不喜欢的家庭共同生活。
我们也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小孩子的尊严。李美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她很重视尊严,尽管她的一些小动作不为人所齿,但是那是她的秘密,她也有需要守护的东西,她交友广泛甚至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朋友,而是害怕自己不被需要,所以要有很多备胎去消解失去友谊失去朋友的痛苦。
跟自己关系越近的人越知道自己的弱点,那些能跟自己一起玩但不怎么了解自己的朋友或者说玩伴,反而有时候给她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自我安慰。
这些李美的内心其实是知道的,要不然她也不会在去隧道前只找过米小易和大春两个人。
李美一直活在那种“暂时性”中,她对安定、对未来、对希望的渴望是最强烈的。所以她才会主动地成为一个“进攻者”。我们可以说她就是坏,但也可以理解她的不得已。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在一个暂时性的世界里活得很好,过得很快乐,大家其实都很累很疲惫。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没有遇到问题,有没有时代的灰和雪花落在自己头上。
太多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了,三峡动迁、汶川地震,动车脱轨,飞机坠毁,郑州大雨,某处火灾、全球疫情……无论大事小事,很多事一旦突然发生,大多数人都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全都在带着问题继续活着。
只有少数的人才能将这种暂时性表达出来,记录下来。这些人包括作家,导演,艺术家等等。
在宏大的世界里能尊重自己的个体感受,诚实地记录和表达,真诚地发问。这是可贵的。
而只有这种个体足够丰富的时候,这个世界才是值得被期待的。
我很喜欢小说结尾的最后一句。
“还没有,不过快了,快了。”
仅此一句,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