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致我所爱的人》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3-16 10:39:5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致我所爱的人》有感

杨朝山不仅是一位领导干部,更是一位著名的眼科大夫。他时时刻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和“病人至上”的宗旨。除了他在医学上的四部专著外,在耋耋之年,又整理出一部百万字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致我所爱的人》。这在县医院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使人赞叹不已!由于我的父亲在县医院工作,所以从父辈至今我家和县医院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厚感情,跟杨朝山大夫更是情同手足。两个月前,杨大夫亲自送给我《致我所爱的人》这本书。我认真拜读了书中的80篇文章,最终凝练成“情爱”“感恩”“阳光”三个挥之不去的词组,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上。

一、情 爱  情爱,是真挚的感情,纯真的爱。在“家人篇”里,杨大夫描写父亲是他心中的高山,母亲是一本厚厚的书,岳母是一条暖暖的河流,爱人是一方温馨的港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1970年因为科室主任xxx被打成了反革命,造反派头头认为他是xxx的红人,在医院职工大会上点了他的名,说他死心塌地走白专道路,还诬蔑他拿着病人练技术。严重的精神打击,他曾想以死明志。与此同时,毫无良知的造反派劝他的未婚妻和他退婚。在极其困难的日子,未婚妻婵菊的态度非常坚决,丝毫没有犹豫,并逆势而为,随即跟他登记结婚了。他和爱人相濡以沫熬过了十分艰难的岁月。在对舅父的情爱中,他写道;舅父一辈子没有一个女人爱过,自己也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人。舅父不仅是个结巴,而且还是一个半瞎的人。但在杨大夫的笔下,舅父是那么的伟大,把他所有的爱给了他们一家。舅舅到了晚年,除杨大夫姊妹几个孝顺外,就连三个外甥媳妇也同对待亲老里一样侍候他舅爷,一日三餐,擦屎刮尿,直到舅父去世。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何况是舅舅,舅爷!读到这里,这种真挚的感情换来的人间大爱,沁人心脾,不由得使人潸然泪下。特别在怀念既是校友又是同事师恕俊的四言诗里:“师兄恕俊,离开人间。尧山低头,沙河鸣咽。”这种看似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杨朝山大夫极其悲痛的心情,也是对师恕俊同志为鲁山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种认可。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并且通过对事物形象的喧染,引起人们的共鸣,加深了对师恕俊同志的思念之情。               

二、感 恩  正像杨大夫在后记中说的那样,“我写这本集子是为了知恩、记恩、感恩、报恩。”在“师友篇”里,他“挥毫泼墨显诗意,放歌起舞见真情”。先后为13位师友书写寿诞贺辞,为8位逝去的师友、同事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怀念文章和29首四言诗。在“十学张效房教授”一文中,他把恩师张效房教授比作“辛勤的园丁”“勤劳的蜜蜂”“一块枕木”“一只渡船”,并总结归纳了恩师在人品、学识、俭朴作风、赤子情怀等值得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张教授八十大寿,九十寿诞,一直到九十五岁生日贺辞,表达了一个学生对老师永生难忘,崇敬至上的深厚感情。在纪念县人民院创始人,第一任院长李庭栋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鲁山早期卫生事业史料研讨会上,他专门写下了102行四言诗。“院长庭栋,百年寿诞,县委重视,政协操办。”“李兄一生,奉献鲁山”“念念不忘,建设医院”高度概括了李庭栋先生从出生到逝世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重大经历,表达了他对老领导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在他心里不仅有受益终身的导师、亲密无间的同事,也有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为家乡农民贺寿,同施仁爱,难能可贵的群众观点,再现了杨大夫不分厚薄、清心寡欲的高贵品质。他在给农民朋友郑玉明八十五寿诞的贺词中称颂道,“遵守道德,行为品端,对待父母,孝顺典范”,“带领全家,走出大山,改革开放,苦干实干,全家生活,大有改观”。把郑玉明老先生对父母“百善孝为先”,带领全家不畏困难,脱贫致富描写的酣畅淋漓,入木三分。在深切怀念陈章法、雷金志、王琴等同志以及给兄长、嫂子的祭辞中,都表达了他对逝者魂牵梦萦的深情厚谊。“在我的故乡半坡羊”一文中,赞扬嫂子郜秀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女性,是杨家的大恩人。自己做出了牺牲,却挽救了杨家一个家族。没有郜秀兰,就没有我们杨家300口人的今天。“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作为晚辈的杨大夫,以此寄托对故乡、对先辈炽烈的情意,感情是那样的淳厚真挚。在《致我最爱的人》一书中,他几乎没有不感恩的人。在学校,在部队,在逆境中,在事业有成的时候,每一个人生阶段,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他感恩的人。然而,他却忘掉了他曾给多少人健康的双眸,给多少人带来了光明。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三、阳 光  杨朝山是个眼科医生,是“光明的使者”。在杨大夫给人带来光明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非常阳光的人。在杨大夫的文集里,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充满了阳光。阅读《我致爱的人》,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回味被致爱过的人,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快乐。在“随笔篇”里,“光明播撒故乡,爱心奉献亲人”一文中,杨大夫讲到了1966年在新乡医学院毕业后,他以“胸怀济世救人的壮志,走出母校,步入社会,踏上了人生事业的漫漫征途。”不管是在红旗医院的建筑工地上,还是在文革时期到后勤上去喂猪,磨豆腐的至暗时刻,在他心里始终坚信“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名言。改革开放后,杨大夫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医学成就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撒满阳光的大道上,他总是信心十足,壮志满怀。“愿做春蚕,吐丝不已;甘当蜡烛,奉献光明。”杨大夫在“保住眼球”一文中写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眼睛只有两只,这是心灵之窗。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的原则首先是考虑病人的病情需要,而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我和杨大夫分别从事不同的行业。所以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但有一次面对面目睹到的一件小事,再一次子刷新了我的认知,使我久久难以忘怀。2021年11月13日,鲁山文联在鲁山县人民医院6楼会议室召开杨朝山大夫《致我所爱的人》作品研讨会,我有幸应邀参加。由于长期在企业工作养成的习惯,大小会议我都会提前四、五分钟到达。可当我走到6楼时,突然发现原市政协主席裴健中独自一人在走廊里散步。我连忙上前寒暄,并像主人似的带他来到会议室里坐下来先聊着天。过一会儿,参会人员才陆陆续续走进了会场。县领导和医院领导见裴主席从平顶山专程而来十分高兴。可会议的主角杨朝山大夫却不知所向。大家又等了十多分钟,杨大夫才来到会议室,他不慌不忙边走边说:“对不起,我就准备上楼开会哩,却遇上了一个进城来就诊的病号,我就先安顿了他,所以耽误了时间,让大家久等了。”说实话,杨朝山大夫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决非常人所为。因为你是今天会议的主角,会议特邀嘉宾的身份又非同一般,你理应放弃一切工作,以主人的身份在门口迎候才是。可是如此不合常理的做法真像一个活生生的“书呆子”。但细细品味,这恰好诠释了他“一切为病人着想和病人至上”的工作理念。在杨朝山大夫心里,自己的事永远都是小事,唯独病人的事才是大事,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更沉稳大气的裴主席却理解他,笑了笑反客为主地招呼他坐下。裴主席在研讨会总结发言时高屋建瓴地讲到:杨大夫是一个忠于事业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有爱心的人,有农民基因的人。学习他,主要学习他怎么做人。学习他,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是新时期工作的需要。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七言律诗《无题》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正是对杨朝山大夫人生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