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穷查理宝典》读后感3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5-15 08:23:4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穷查理宝典》读后感


     今天来聊聊《穷查理宝典》这本书。这本书可是金融大佬查理·芒格的投资智慧大集合,里面有他过去20多年做的11场演讲,还有他写的各种文章。就像书的副标题说的,它就是一本“查理·芒格的智慧语录集”。在聊芒格的核心观点之前,先得说说芒格这个人。你可能对芒格不太熟悉,但巴菲特你肯定知道吧?股神啊!其实,芒格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巴菲特的导师呢。巴菲特自己也说过,对他投资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第一个是“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第二个就是查理·芒格。

    芒格和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合伙人,这家公司厉害得很,是全球股价最高的公司。2017年4月的时候,它的股价高达25万美元一股,换算成人民币,买它的一张股票得花170万呢!想想看,这得多值钱啊!而芒格就是这家超级赚钱公司的关键人物。

     芒格1924年1月1日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奥马哈市。不过,他的人生可不是一帆风顺。30岁之前,他就经历了金融危机、战争导致退学、离异、丧子等等倒霉事儿。要是换成别人,遇到这么多事儿,估计早就被打趴下了。但芒格不一样,他没被这些苦难击倒,反而在这些磨难中锻炼了自己的性格,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智慧。

       在投资路上,芒格一直坚守着美国西部的传统精神,就像老老实实干活的牛仔一样,勤勤恳恳、专注做事,对人真诚、正直、善良,还特别会节约用钱,把钱花在刀刃上,投资到未来能赚钱的地方。就因为这些,他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大家愿意跟他合作,让他有机会做更多的投资业务。最后,他在房地产业务上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有了这个基础,他凭借着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巴菲特一起收购了像蓝筹印花这样的好业务,还投资了很多优质企业,一步步打造出了自己的金融帝国。

      接触过芒格的人都觉得,他的思想和那套方法论,也就是他的思维模型,特别有价值。那芒格到底有啥不一样的人生智慧呢?接下来,咱们重点说说这个。我先给你讲讲芒格最出名的“多元思维模型”是个啥,然后再结合他的“逆向思维法”,说说怎么用这些思维方法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咱们再聚焦到芒格的投资策略上。

     很多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时候,都忍不住要提到书里特别有意思的一个概念——“多元思维模型”。和多元思维模型对立的就是单一思维模型了,单一的思维方式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片面。就好比我们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这明显是不靠谱的。查理·芒格说,宇宙是个复杂的整体,各学科知识其实是相互交织的。就像我们开车,学交规和汽车原理的时候,脑袋里全是条条框框,但真到了路上,就得灵活调整,找到那个“刚刚好”的操作方式。

     举个例子,芒格和巴菲特收购的蓝筹印花公司,就是运用了多元思维模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市场、财务和管理等因素,而不是单纯依靠财务数据或者市场趋势,最终实现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多元思维模型,就像是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遇到问题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来解决。

     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成熟的人都知道,世界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的“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只有把大家的观点综合起来,才能更接近真相。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诚实”很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反而更有用。这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矛盾。我们得学会在这些矛盾中找到平衡,而不是死守着一个原则不放。

     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就像是一个黏合剂,把我们的主观想法和客观实践黏合在一起。它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只盯着一个方向。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世界,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多元思维模型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说到这儿,你肯定对“多元思维模型”有了不少感觉吧。不过,光懂这个还不够,关键是要把它用起来。说到用,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得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上。这可是每个终身学习者都绕不开的事儿。

      说到这儿,我得给你介绍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我们想清楚“不要去哪儿”比“要去哪儿”更重要?查理·芒格就特别擅长这个。他总说,想清楚要去哪儿之前,先想清楚不要去哪儿。这就好比你出门旅行,先避开那些危险的地方,再去你想去的地方。这种“反过来想”的方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数学里常用的逆向思维?其实,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做数学题或者考试选择题的时候,都用过类似的排除法。但奇怪的是,很多人一到现实生活里,就忘了这个好用的工具。

      查理·芒格特别推崇这种反向思维,他认为,对于复杂的事情,反过来想往往能让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就好比盖房子,先想清楚哪些地方不能塌,再去设计怎么盖。所以,我们想建立一个好知识体系,也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坏的知识体系”,然后尽量避开它。

     那坏的知识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简单来说,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缺乏纵深”。就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光看货架上的商品,却不了解它们的产地、成分,那你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知识也一样,光知道皮毛,没有深入理解,就很难把现象和本质联系起来,竞争力自然就弱了。

       第二个是“单一化”。这就好比你只用一把锤子修所有的东西,肯定修不好。比如无印良品,他们发现销售和研发部门的员工互相看不上对方。销售觉得产品卖得好是他们的功劳,研发觉得是产品质量好,销售不重要。后来,公司让员工跨部门换岗,就是希望他们能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全面的情况。

       第三个是“松散无联系”。想象一下,你把一堆衣服乱堆在衣柜里,找起来肯定很麻烦。知识也一样,如果只是零散地堆在那里,没有整理、没有联系,不仅用起来麻烦,还容易乱成一团。

      明白了什么是坏的知识体系,那好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呢?好的知识体系宏观上看像字母“T”,微观上看像字母“Y”。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很简单。

       宏观上像“T”,就是说你要在某个领域钻得深,同时视野又很广。就好比查理·芒格,他和巴菲特一起创造了年均复合收益率超过20%的惊人成绩。为什么他能这么成功呢?因为他用的是“多元思维模型”。他不是只用一种方法去投资,而是把历史、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都用上。这就像是在投资这个“战场”上,他手里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不是只有一把锤子。所以,他的投资方法和那些只用一种方法的投资者完全不一样。

       微观上像“Y”,就是说在具体应用的时候,不能只用一种知识。比如一个设计师,如果只懂设计,不知道人的认知规律,那设计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够好。但如果他把设计和认知科学结合起来,就能设计出更符合用户心理的作品。这就是“Y型知识架构”,强调在具体应用中,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用。

     所以,构建好的知识体系其实有三个步骤:第一,找到自己能深入钻研的知识点;第二,建立多元学科的知识体系;第三,刻意地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用。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做饭?得有食材(知识点),还得会搭配(多元思维),最后还得下功夫去实践(刻意应用)。

      这就是《穷查理宝典》里关于知识体系的第二个核心内容。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构建一个好知识体系,就像给自己打造一艘船,不仅能帮你避开暗礁(坏的知识体系),还能帮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看到这,你肯定会问了,芒格作为投资界的大神,肯定有一套自己的投资心法吧?那必须的!接下来,咱们就来聊聊他的这套投资心法。

      在芒格眼里,投资项目可以分成三类:能投的、不能投的,还有太难懂的。他只挑那些“能投的”项目下手,其他的统统不碰。比如说,芒格从来都不碰制药和高科技行业,为什么呢?在他看来,这些行业太复杂,一般人很难搞得懂,属于“太难理解的项目”。

      那怎么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投呢?芒格有四个标准,我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个标准,项目得简单易懂,有发展空间,还得能在各种市场环境下活下去。芒格强调,投资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圈”里。要是你对一个项目一知半解,哪怕别人说得天花乱坠,那也别碰。别高估自己的能力,更别盲目跟风。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要是你对菜的品质和价格都不了解,那肯定会被坑。

       第二个标准,不能光看公司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只能告诉你公司现在有多少钱,但没法告诉你未来能不能继续赚钱。投资嘛,关键是要看未来。所以,除了财务报表,还得考虑公司的创始人靠不靠谱,供应商能不能稳定供货,库存情况怎么样等等。这些因素都得综合考虑,就像你买房子,不能光看户型,还得考虑周边环境、交通便利性等等。

     第三个标准,要看公司的“护城河”够不够宽。啥叫“护城河”?就是行业壁垒。一家公司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不是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未来能不能继续赚钱。要是没有行业壁垒,进入门槛低,那未来竞争对手就会蜂拥而至,谁笑到最后就不好说了。就好比开一家小店,要是街上到处都是类似的店,那生意肯定难做。所以,有没有行业壁垒,是判断一个项目值不值得投资的关键。

      第四个标准,投资大企业比投资小企业更划算。为什么呢?因为大企业的价值更高,回报更稳定。想想看,大企业就像一艘大船,抗风浪能力强;小企业就像小舢板,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风浪掀翻。芒格和巴菲特投资的《华盛顿邮报》、政府职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都是大企业,这些投资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一旦找到符合这些标准的项目,芒格就会毫不犹豫地大手笔投资。他坚信,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你得先搞清楚企业的价值,再评估股票的价值,还要根据公司的竞争优势,决定是否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

       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价值投资”,我再给你讲个小故事。芒格的中国投资合伙人李录,第一次和芒格见面的时候,发现这位快八十岁的老爷子,已经把早餐吃完了,还看完了当天的报纸。李录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于是第二次提前了15分钟,结果老头还是在看报纸。第三次,李录提前半小时,老头还是在看报纸。第四次,李录干脆提前一个小时,结果老头还是比他早到,看完报纸才开始谈话。

      你要是遇到这样的老人家,是不是也会肃然起敬?芒格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他的靠谱、好学和尊重他人。他不需要吹嘘什么,他的生活方式本身就让人信服。这就是芒格坚持的价值投资的精髓——不是简单地买股票长期持有,而是要按照股票的基本价值来判断它的未来。

       芒格有一句名言:“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心灵鸡汤,但其实不然。心灵鸡汤就像一碗热汤,虽然好喝,但没有勺子,不知道怎么喝。但芒格的理念不一样,他的价值投资策略就是那把勺子。把这句话和他的投资策略结合起来看,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套完整的投资方法。前者是心法,后者是招式。能不能看懂这两者的共通之处,就看你的功力了。

      希望这个解释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芒格的投资心法。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其实里面讲的那些道理,要是掰开揉碎了看,最后都能归到一句话上: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让自己的能力跟上世界的节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那种听了让人热血沸腾,但又不知道怎么下手的心灵鸡汤?别急,咱们慢慢来,看看这碗汤该怎么喝,勺子又在哪里。

     先说说“提升自己”这事儿。芒格一直强调,人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好比你手里拿着一张地图,但你不知道怎么用,那这张地图再详细也没用。提升自己,就是学会怎么用这张地图,让自己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顺。芒格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各种挫折,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了投资界的大神。他不仅自己学,还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了一本书,就是《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他讲了怎么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再说说“感知世界”。芒格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就好比你站在山顶上看风景,能看到山下的全貌,但如果站在山脚下,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块地方。提升自己,就是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比如,他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就是一种提升感知能力的方法。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比如经济学、心理学、物理学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像用不同的镜头去拍照,能看到更多细节。

       最后说说“和世界的大趋势匹配”。这就好比你和朋友一起跑步,如果大家都跑得很快,你要是跟不上,就会被落下。芒格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让自己能够跟上世界的节奏,甚至还能引领一些趋势。比如,他很早就意识到,投资不仅仅是看财务报表,还要看公司的未来潜力。这种前瞻性的思维,让他在投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芒格的道理听起来像是心灵鸡汤,但其实是有实实在在的方法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和经验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世界,跟上世界的节奏。这样的话,不管是投资、创业,还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能更加得心应手。

      希望这个解释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这碗“鸡汤”里的勺子在哪里。其实,芒格的智慧就在于,他不仅告诉我们方向,还给了我们具体的工具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