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不焦虑了》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5-23 09:01:3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不焦虑了》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位老师推荐的,当时她分享了这本书里一个不焦虑的小方法:有很多事情没有必要都自己亲力亲为,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做,而我们只需要花一点钱就可以了。听起来很有道理,我自己也这么做过。比如,厨房的卫生我会定期找保洁来打扫两个小时,费用嘛,也就一杯奶茶而已。我自己却可以用这两个小时去干更有意义的事。后来无意在我百度网盘里找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看完一遍后很有感触,这本书里全是一些小方法,作者建议读者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实践就可以。我读完打算在每个板块找两条去执行,减少自己的焦虑及其给我带来的愤怒。

第一章不为钱焦虑的习惯。

不要考虑性价比,不因为打折而买东西,真正想买的东西就按照定价购买。

以前的我在这方面还挺明显,买一件东西总是爱货比三家,希望自己能用实惠的价格买下来。也会因为商场打折买了一堆自己其实根本就不太需要的东西,后来反而还会因为东西太多难收拾而焦虑;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一件事时间才是最宝贵的金钱,把我花在去对比去寻求优惠的时间拿去好好挣钱不香吗?还有那些为了打折而买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性价比很高,实际最后利用价值特别低,基本也就是浪费钱。所以我后来从来不囤货,也不会在买东西上花太多时间。当然我现在还找到了一个办法,把我必须要买的物品放进购物车,让擅长计算优惠的队友去下单。

第二章 不为人际关系焦虑的习惯。

结束那些不淡不咸的关系,只在自己喜欢的人身上花费时间。这两个小方法让我一下子明白如今的自己过得越来越快乐的秘诀竟然是结束了很多没必要的关系,知道了精力有限,而是选择性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人身上。

自己挑选朋友,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演说家、作家吉米·罗恩曾说:“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就是你。”这句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仔细盘算了一下果然如此。这是不是也可以反向推论自己如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接触5个那样的人?

还有一点是我自己当下做的不错的,就是远离社交媒体。他人朋友圈里展现出来的生活总是那么丰富多彩,俨然一副人生赢家的模样,我们反观自身,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那么枯燥、无趣。我们开始羡慕甚至忌妒,通过各方面比较找到自己超过他人的地方,比不过又自己生闷气,陡然多了许多负面情绪。

而那些内心强大,足够关注自我的人并不会在意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要成为这种能够专注自身的人,我认为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want)

● 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must)

● 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can)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我们就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行左右。(原文)

我关掉了朋友圈,卸载了小红书,因为我就是书中所说的看见别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会焦虑自己的平淡无奇,与其这样还不如做好自己,不看别人的展示。

另外还有一点,作者说多去寻找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彼此能愿意在一起的原因更多是有共同点。少去挖掘与他人的不用之处,因为讨厌一个人往往因为与自己很多想法不一样。只要习惯不去探索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意味着我们不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第三章 不为工作焦虑的习惯。

贯彻不拖延的“2分钟定律”,“2分钟定律”是提高生产力大师大卫·艾伦提出的一个工作方法,说的是可以花2分钟做完的事情当下就直接做,绝对不要放在之后做。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用1分钟不够但不足3分钟就能做好的事情。(原文)比如:倒垃圾,回邮件等。

这些事情其实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如果不立马做,往往因为会一直惦记消耗不必要的能量,产生焦虑。这一点也是我自己在未来需要努力去实践的。

不想做的事情用“10分钟定律”解决。大概意思就是那些不想做的事,可以给自己十分钟时间去了解一个大概,就会发现其实事情通过这10分钟会被初步捋清一些思路。我想很多拖延症就是因为一些不想做的事培养出来的,毕竟人都喜欢在舒适区。一旦用这种量化的方式后,就会立马行动起来,行动起来之后反而会觉得并没有想象那么难。就像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一样,本来毫无头绪,但我给自己倒计时15分钟,时间到了却没有写完,但已经进入状态了。

不用硬逼自己读书,很多人买书是为了安心,实际后来并没有真正读,如果不想读就不要去买书,不读书难道就没办法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吗?No!去旅行,用心做一道菜,跟朋友聊天等都是学习,不过就是生活的知识比较碎片,如果我们可以收集起来整理,也就是很多书中的知识而已。

越抱怨越焦虑,只考虑解决方法。作者说女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会选择倾诉的方式。男人,则会选择放在心里。我曾经就是那样受了委屈巴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人,确实会想书里说的越抱怨这件事反而会加重这件事对自己的伤害。记忆原理就是重复,我们给人讲的多了,不就是变相把痛苦刻在脑海里吗?还不如想办法解决这件事,让自己不再沉浸在痛苦中。

这一点我做到了,比如以往吵架就会为对方你为什么这么做?如今会直接跟对方说你怎么做我生气了,我希望你下次别这样,或者换成某某方式就好了。而且说话语气从以前的高音到如今的平缓。

第四章 不为自己焦虑的习惯。

“老好人”是焦虑的根源,积极地进行自我展示。什么意思,就是说自己把自己很多内心的真实想法都隐藏起来了,很多时候抹不开面子做了很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久而久之,你在周围人的心中就成了一个老好人。别人满意了,自己却一直忍着,活得很累。

“为什么别人就不能理解一下自己呢”当有这个想法时,第一反应得反思周边的人是否了解的是真正的你。

所以平日就不要为了迎合他人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虽然听起来好像自己都会信誓旦旦说没这么傻。回头想有没有什么事情自己是犹豫过的?最终综合考虑,还是会选择为他人考虑。所以,多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作者还提倡把自己的信息多开放一些,实际就是为了与身边的人更好地沟通避免误会。

列出自己不会去做的事。

作者说:拿我自己举例来说,我今年给自己制订了两件“不去做的事情”的计划:一件是“不去参加跨界交流会”,另外一件是“除工作需要之外,不使用社交软件”。(原文)这一点确实很醒目,列出很多必须做的事往往不能全部执行,但这种绝对不做的事看起来更好执行,也能更好地让自己了解生活孰轻孰重。

第五章 不为个人生活焦虑的习惯。

每天干一点不一样的事,故意打破自己的生活模式。

因为体内平衡这种生物性质存在,导致我们不论多么细小的事情,都想使它维持在一个固定的状态。发生一点点改变,都会让我们心中产生不愉快、不习惯的感觉,进而导致焦虑。所以,经常性地会发生虽然心中想着要改变,但身体很诚实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模式的事情。(原文)

但人生并不是一层不变,生活瞬息万变,如果没有这种适应打破常规的能力,当生活发生一些改变时,身心难以接受。

接受彼此的差异比所谓的价值观一致更重要。价值观是从小的环境、经历形成的,这世界上就没有价值观完全一致的两个人。所以求同存异就显得格外重要,尊重不同意见,不要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这是我以前最爱做的事,很累很焦虑。后来欣然接受他人与自己不同后变得不焦虑了。

第六章不为人生焦虑的习惯。

不追求严于律己。这一点倒是刷新了我的认知,从前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书中说的例子很贴切,比如今天本来计划去晨跑或者早起,但是没有做到,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就责备自己,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甚至可能会引起身体或心理疾病。

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前些阵子跟朋友说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不再责备自己了。原来自己在生活中领悟出了不焦虑的方法,可见好好生活就是一种智慧,并不一定需要别人来教授我们。

相信努力的结果会在五年后展现。这个观念很好啊,很多时候总是想一口吃个胖子,做出一点努力就像立马有很大改变,有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就告诉我们努力需要慢慢积累。作者说我们可以想现在每天努力做一些改变,可能五年后就会开花结果,就算没有达到预期,维持现状也是努力的结果。因为不努力改变,可能连现状都没法维持。所以有了这个小方法,我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相信量变会带来质变。

第七章 不为社会焦虑的习惯。

忽视网上的口碑评论。

别人的意见只能代表别人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应该让别人的感受对自己产生影响。而且,当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感受发生冲突时,我们很容易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所

以,忽略这些评价,不要怕麻烦,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所有你体验到的事物。其实,这也算是不去在意他人目光的一种练习吧。一定要坚信,自己的选择一定就是最好的。只有带着这种想法,我们才能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原文摘抄)

我曾经就特别注重口碑,后来几次旅行发现随遇而安,反而有惊喜,特意去一个地方,期待高,如果达不到预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现在我看评价少,但还没有完全做到不看,以后努力不看。想起来我之前买过的一件衣服,好评如潮,可自己回来体验并不好。并不是衣服本身不好,而是我的需求是透气性好,所以每个人需求不同自然评价标准就不一样。

不看娱乐八卦。

这一点我倒还可以,几乎不喜欢看,一是那是别人的事,二是看这些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很多事情事情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作者说人们爱看娱乐八卦是因为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愉悦体验,但这种愉悦是特别短暂的。发布这种娱乐信息的人也是抓住了人们这一心理特征。

不依赖他人,不被他人依赖。

有一个词叫作“相互依赖”,这是一种依赖与被依赖的状态。比较常见的例子是,被某人依赖,被依赖的人却很依赖这种状态。因为自己被他人依靠(被依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如果不被依靠(不被依赖)的话,就会变得不安。

依赖自己。不焦虑、自立的人,不会依赖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依赖。作为一个自立的人,我们应该和所有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创造最适合自己的人际关系。(原文)

我真的越来越不焦虑了,所以我可能才能看到这本书,更好地看进去这本书~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