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这本书,看到封面的时候,一眼认出这就是前几年火爆一时的画画的清洁女工。我没有仔细看过那条新闻,只记得她是个喜欢画画的清洁工,不相信她还能出书。随便翻看了几页,写得很好。不是代笔写的书吧?于是带着很多疑问,借阅了这本书《青芥人生》。
《青芥人生》
作者:王柳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字数:180千字
什么是青芥?指的是青萝卜、青榨菜。青芥,很平凡,平凡到不被想起,但它又内含辛辣、倔强与坚毅,去病抗逆为家常饭,由来简单且执着,生生不息。作者说,青芥更贴合她的人生。
我想知道一个清洁工,为什么会画画,画画是从小学习过的,还是后期学习的?多大年龄学的画画?什么契机让她想学画画?她是什么学历,识多少字,还能写出一本书?读完书,都会有答案。
关于画画
她说,学画单纯只为娱乐自己
在她很小的时候,哥哥从学校带回一本杂志,后封面有一幅日本画,题为“冬日”,她盯着这幅画看了一夜,她一生记着这幅画,没有一刻忘记。应该就在那时给她埋下了画画的种子。后来她看到一本杂志,上面的图画非常棒,她也想画成那样子。
2012年,她曾记下了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地址,想去看看这种高雅的文化娱乐——画画。
在她四十几岁时,百病缠身,想着活不了多久,在活着末期,怎么办呢?于是想给自己安排点喜欢的事,来消磨时光。于是,遇见了画画。
2017年,女儿大学毕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装修房子的债务也还清了,她的任务基本完成了,尝试改变一下活法。这一年,她五十一岁。
听说福建省屏南县的双溪镇有个画场,免费教人油画。她迫切地想看一下这种高贵的艺术怎么就平凡人也可以学,只看一眼就满足。于是她开启了画画之旅。
在双溪镇开始学画。第一天对着一盏破马灯画画,没有老师教,自由发挥。于是她想起了几十年前农村没通电,家中唯一的一盏煤油灯。画完后被大加赞赏。
第二天,对着一个破板凳、破陶罐开画。书里写到,“这些我村里、家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小时玩过家家时曾一再细看、抚摸、抠弄,于是城里人还在苦苦琢磨时,我便很快画完,并连板凳纹理与漆斑都一一画出了。”画友们问她画了多少年?她说昨天才开始画。只因为这些东西她看惯了很多年。
读到这里,感觉她画得很轻松,虽然画的都是她熟悉的东西,但她上手就能画得这么好,不得不承认她是有天赋的。
她喜欢游历各地。书中写到,“在那种近乎悲惨的黑暗少年时代,我唯一的快乐是在晴天或下雪天沿河岸下游几十里范围内的村庄、土镇、山垠、田野、古村、小溪,一处又一处去游览。”这些游历中所看到的景色,也为她以后的画画积累了很多素材。
她曾骑车去寻找那个寿山乡,只为了看看那个风光迥异的山村。虽然最后没到达目的地,但是旅途中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却看了不少,后来她以路过的一个村子为素材画了两幅画。
她画画基本全是自学。除了师法自然,还看书,临摹、学理论、去观摩各路现场作画。在双溪镇学了几个月的画。期间她反复看书,看欧洲名家油画集,学习画的色彩、取景及布局。偷看画友关于讲解名家油画的书(因为画友不借给她)。她经常实地观察再回来画画,反复去村落与山林对景照描。
后来,她画不出更好的画,思维走进死胡同。她开始重新思考,决定再次学习,于是她去了深圳大芬油画村,学习了一年,跨越了画画上的各个坎。
有一段时间她的画卖不出去,也没有了积蓄。她告诉自己,怕什么,一旦没钱便去劳动,只要动弹,双手可以养活自己。她明白画画养不活自己时,便勤勤恳恳地干一份体力活以使自己活得尊严而体面。后来她在北京大厦做清洁工,得空画画,这个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她说,终其一生画下去,这能让她更好地修炼灵魂。同时也要找份工作养活自己,这样生活才会踏实。
她对画画有深刻的理解。她曾面对山边张望,人们会问,你在找灵感吗?她说,“我画自然里真实的东西,把那些不可言传的美感附着。那不是灵感,我只是画出了物的灵气。”正如林正碌老师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把你内心的艺术世界用颜色和光表达出来。有什么画什么。”她也是这样做的。
她说:“我发现画画原来没有技巧,一切都来自光影与颜色的对比变化——把真实自然看仔细、弄懂了,在画中合理地表达出来,让观画者享受到美,在画中送你自己和观画者回到自然,就是画画的意义。”
在学画期间,她遭过白眼,被嘲笑这么大年龄来学画,又“穷酸见底”。但她不在乎,因为她只是来学画的。后来很多人见了她就会问“画卖钱了没有”,她很厌倦。她写道,“我学画,单纯只为娱乐自己,可所有人只会肤浅聊钱。”
当然,学画时她也遇到很多贵人,双溪镇的林正碌老师;大芬村的房东赵老师;鼓励她去大芬村学画的阜阳姑娘;在她沉沦时,唤醒她的周姑娘;给她的鼓励与帮助的那位房地产商,等等。
关于读书
她说,读书就是为了懂事明理
我眼前“创作的黑暗”似乎被回忆里的“暗中天光”离奇照亮。那盏为节省煤油而存在过的灯在此时此刻却大放异彩,照得我灵魂通透。似乎灵光乍现,我用熟褐与大红画出记忆中渴望的灯的光晕,一明一昏,像欲睡去,次第转换。
你能相信,这段文字是一个清洁女工写出来的吗?她能写得这么好,并如此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那是因为她热爱读书。
由于家庭条件,她被迫早早远离学校,但她从未放弃读书。
她说:“通过不断的读书,我明白:读一本书如见一些人,他们逐一打开我人生里的结,消除了我思维中的纠缠与痛苦。”
很小的时候,她翻过一本《红楼梦》的残卷,读到舍不得放手。如此,便渴望读书。长大后在图书馆遇见了俄国文学。县城图书馆里读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高尔基《童年》和《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她经常去邮政大厅,那里挂满报刊,她可以坐在长椅上随便翻阅。
她读过《唐诗宋词选集》,能熟读成诵,从诗里去了黄河故道,去了扬州、苏州,认识了黄庭坚、柳咏、李商隐等人。四十几岁时,网络兴起,经济条件变好,她买了书,读了《史记》《春秋》《左传》《诗经》及唐诗。她喜欢读《诗经》,《诗经》里描写了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看到那些故事,所有的烦恼都消失殆尽了。
她说,读书,为了明理。不读书时,人们基本都是为自己着想,这固然没错。但多读一些书,就会慢慢学会为别人着想。你可以将人渡向彼岸,也可以在夜来临时,点亮一盏灯。
她说,“未来的岁月,我会继续坚持读书——因为热爱。”
你可以说她没学历,但不能说她没文化。她读过那么多的书,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语句,不足为奇。她有丰富的经历,她用文字写出一个普通女性的人生故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关于婚姻
婚姻是盛放身体与生活的场所
关于婚姻,她用她的经历和通俗易懂的道理告诉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只要我们听得懂,去行动就可以啦。
“婚姻是盛放身体与生活的场所,每个人要仔细背负责任,大到房子、孩子,小到洗碗、洗衣服和刷马桶,因为这些是维系你婚姻的东西,当然你得自己动手。婚姻无非是把爱情甚至一点爱情碎片养活下去,这么简单的问题很多人一到实际操作便斗装死,又怎么奢谈真爱呢?”
进入婚姻的人更能理解这段话。确实,很多人在家庭里本该负责时却“装死”,装着装着,也就看不到本该属于TA的责任了,更别说去行动!只有一个人在努力的婚姻,迟早会失衡,这样的婚姻能长久才怪!
她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一个“丰年备荒,月月存粮”的人,早设计好了养老的生活。她说,老了既不该自暴自弃,更不该贪图享乐,靠自己创造价值的人生才快乐,老了也如此。
她活得很清醒!当她被媒体报道之后,她说,“名声如同羽毛,风起时它随风飞扬,风停时它便掉落于地,做人还是要靠自己,我依然还做着简单辛苦的劳动。”这一段话应该让那些所谓的明星,尤其是被捧上天的那些人,好好品味一番,绝对受益。
她的女儿看到母亲的新闻后,打电话和她说,“很多人看到你的报道,都说得到鼓励,却并没有行动上的努力。”是啊,我读过这本书也很受鼓舞,但是行动了吗?恩,我正在寻找自己的爱好,现在开始,不晚……
“人生之余,爱好很重要。它是我们另一个空间悬空的屋子,可以安放自由的灵魂,也可以把颠沛流离中剥离出的高贵人性保存于此。这种爱好于我,之前是看书,后来又学了油画,就这么肉体与精神互相支撑着过日子。”王柳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