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走向深度阅读》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5-23 09:30:3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走向深度阅读》读后感

——如何在阅读交流课上设计提问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化阅读日益盛行,人们逐渐习惯了快速浏览和浅层次地获取信息。相比之下,深度阅读这一传统的、能够有效提升思维能力的阅读方式,却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也影响到了学生群体。我们常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上课不够积极,学习也不主动,学习效率低。而我认为,孩子们之所以不能沉浸于学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没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书名中的 “深度” 二字深深吸引。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如何带领学生深度阅读,如何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思考方面的问题,所以我打开了这本书。

岳老师的《走向深度阅读》一书,对深度阅读进行了深入阐述。书中指出,“注意力的效果是思维的基础,只有拥有好的注意力才能进入深度阅读,才会具备分析和思辨思维,而深度阅读又会帮助孩子形成较为持久的注意力。” 这表明深度阅读与注意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也使得深度阅读成为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学习方式。不仅如此,岳老师还强调,深度阅读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和心灵沉淀的过程。正如书中所说:“深度阅读让我们得以过滤掉那些分散精力的刺激,保证大脑额叶平静安宁地发挥解决问题的功能,从而使深度阅读变成了一种深思的形式”。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深度阅读的本质 —— 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过程。

岳老师在《走向深度阅读》指出,教师应提出“深入思考型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却能帮助学生接近文本的核心。这让我关注到阅读过程中老师的提问,所以接下来我将从问题设计的四个维度展开,说一说我对于如何通过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的启发。

(一)抓住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内容

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深层意图。抓住这些反复出现的元素进行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在《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中,回环往复的“药草之歌”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岳老师抓住这一重要线索,提问“药草之歌在故事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的情境有什么不同?”后面还提到“反复出现的梦境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细节,并思考其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同样,《草房子》日常交流问题第九章《药寮》中提到桑乔的猎枪,岳老师提出问题:“本章几次提到桑乔的猎枪?从这几个细节当中,你发现桑乔有什么变化吗?”通过对猎枪出现次数和场景的统计与分析,学生能够逐渐发现猎枪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桑桑生病前,桑乔将猎枪挂在暗处,视其为耻辱象征,在意荣誉;桑桑生病后,桑乔为让儿子开心拿起猎枪,体现出对亲情的重视;桑桑病愈后,桑乔用猎枪朝天鸣响,与过去告别。桑乔的变化是从看重荣誉到重视亲情,从逃避过去到直面过去,从内心狭隘到心怀豁达。这种对重复意象的挖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从细节入手,逐步深入文本,发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

(二)抓住故事中前后矛盾的地方

故事中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设置的思辨空间。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矛盾,能够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草房子》的问题阅读单中提到:“这一章用了很多笔墨去写桑桑,明明这一章的题目叫作《纸月》,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写桑桑?”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叙事视角和人物关系的思考。同样,《绿野仙踪》中奥兹的身份矛盾——他是个骗子,根本不会魔法,却被人们奉为伟大的魔法师。在《绿野仙踪》阅读课实录中岳老师就抓住这一前后矛盾的地方提出:“《绿野仙踪》中提到奥兹是个骗子,根本不会魔法?奥兹不是魔法师,而是一个普通人?”奥兹虽然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让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以为自己获得了智慧、爱心和勇气,但实际上他们本身就具备这些品质,只是缺乏自信。奥兹的行为推动了故事发展,就奥兹身份的矛盾可以引导学生就真实与假象、权力和权威等主题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些矛盾点的探讨,让学生找到一个进入故事的切入点,由此深入下去,培养他们深入思考的能力。

(三)不断追问,层层引导

问题的设计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岳老师提到学生的提问形式是:从提取信息的问题到直接推论的题目,再到评价鉴赏能力的题目,最后到整体解释能力的题目,这样的问题链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柳林风声》的阅读单为例,岳老师先设计提取信息的问题:“请画出鼹鼠和河鼠在柳林中的路线图。”这个问题考验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接着,设计推论和鉴赏能力的题目:“请评价鼹鼠、河鼠、老獾、蟾蜍的特点,你最喜欢哪一个角色?为什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最后,设计整体理解能力的题目:“友谊的建立和保持有什么小妙招?请结合书中的情节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实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这种设计完美印证了书中的论断:“问题的坡度决定思维的深度,教师应当成为搭建认知阶梯的工程师。”

(四)关注故事中非故事的因素

故事中的非故事因素,如故事的插图、题目、目录、等,也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能够为深度阅读开辟新的路径。例如,《隧道的森林》的封面插图,主人公伊子背着奶奶亲手做的人偶娃娃,一手拎着仅剩下的一只木屐,赤着脚,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隧道的森林”入口,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从封面插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这会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这些元素让你对这本书产生了什么联想?”通过对封面插图的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从视觉元素中解读文本的内涵。在做《绿野仙踪》阅读交流课时,岳老师出示了《绿野仙踪》的目录,并且将目录进行了重组,找到关键情节,从而理解故事的叙事模式,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拓宽阅读的视野,发现更多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意义。

《走向深度阅读》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度阅读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借鉴书中的方法和理念,不断优化阅读交流课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深度阅读的魅力,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岳老师提到的《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个故事中,彼得拉通过故事帮助她自己渡过难关,也逐渐唤醒了同伴们冰封的心灵,感受到故事的力量,怪不得刘璟老师在最近的育人故事里讲“AI时代,我仍然愿意成为那个讲故事的人” 。而我们很荣幸,是那个讲故事的人,更是把孩子带入文本深处的那个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