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读后感摘录
文/丁立梅
我以为,所有的草木,都长着一颗玲珑心,天真无邪,纯洁善良。
喜欢一切的花草树木。
我以为,所有的草木,都长着一颗玲珑心,天真无邪,纯洁善良。
没有草木是丑陋的。如同青春少女,不用梳妆打扮,一颦一笑,散发出的都是年轻的气息,清新迷人,无可匹敌。
草木从不化妆。所以花红草绿,都是本色。我们常说亲近自然,其实就是亲近草木。我们噼里啪啦跑过去,看见一棵几百年的老树要惊叫,看见满田的油菜花要惊叫,看见芳草茵茵要惊叫。草木却不惊不乍,活着它们本来的样子。
草木也从不背叛远离。你走,草木不走。你遗忘的,草木都给你记着呢。废弃的断壁残上,草在长。游子归家,昔日的村庄已成陌生,他找不到曾经的家了。一转身,却望见从前的那棵老槐树,还长在河畔。还是满树的青绿,树丫上,依旧蹲着一只大大的喜鹊窝。天蓝云白,都是昔日啊。他的泪,在那一刻落下。走远的记忆,都走了回来,他童年的笑声,仿佛还在树下回荡,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感谢草木!让人的灵魂找到归宿。
每一棵草都会说话。它说给大地听。说给昆虫听。说给露珠听。说给小鸟听。说给阳光听。嘱隅(zhǔ yú)。嘿嘿。季节的轮转,原是听了草的话。草绿,春来。草枯,冬至。
每一朵花都在微笑。一瓣一瓣,都是它笑的纹,眉睫飞扬。对着一朵花看久了,你会不自觉微笑起来,心中再多的阴霾,也消失殆尽。这世上,还有什么坎不能迈过去呢?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不如向一朵花学习,日子笑着过。
……
【读后感】
读丁立梅的《草木有本心》,像在雨后的清晨走进菜园,指尖碰着带露的菜叶,鼻尖绕着泥土的腥气,心里头熨帖得很。
她写草木,从不用 “生命力顽强” 这类硬邦邦的词,只说 “老墙缝里的丝瓜,顺着砖缝往上爬,开花时,把墙都染黄了”;只讲 “田埂上的狗尾巴草,风一吹就摇,却把籽结得饱满,等鸟来啄,等孩子摘”。
这些草木,像极了街坊邻里的老人,不声不响地活着,却把日子过出了滋味。
书里写过一棵老槐树,长在村口的破庙里,树干空了半截,春天照样开得满树雪白。
有个守庙的老人,每天搬个小马扎坐在树下,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丁立梅问他:“树都这样了,还能活几年?”
老人摸摸树干说:“它开花不是为了活几年,是因为到了春天啊。” 这话让我想起小区里的张奶奶,七十多岁还在楼下种韭菜,膝盖疼得弯不下去,就跪在小凳子上薅草。
有人劝她歇着,她直起腰笑:“韭菜不薅草,就长不成样,人不干活,心就荒了。”
草木从不管自己活多久,只在乎该发芽时发芽,该开花时开花,这份 “只问耕耘” 的本心,比多少励志故事都动人。
丁立梅写草木,总带着烟火气。她写卖豆腐的阿婆,竹筐里垫着荷叶,豆腐上撒把葱花,“像给豆腐戴了顶绿帽子”;写收废品的老汉,三轮车把上挂着盆仙人掌,“颠颠簸簸一路,倒开出朵嫩黄的花”。
这些人身边的草木,哪里是装饰?分明是日子的筋骨 —— 仙人掌是老汉风里来雨里去的伴,荷叶是阿婆对日子的温柔。
就像我妈,总在厨房窗台摆棵小葱,做饭时掐两根,说 “看着绿生生的,炒出来的菜都香点”。草木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它们早和人的日子缠在了一起,成了烟火气里的精气神。
书里最让我心头一热的,是那篇写蒲公英的短文。她说蒲公英 “最通人性”,孩子吹它的绒球时,它从不躲闪,“把籽撒得漫天都是,像给孩子寄了封封会飞的信”。
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奶奶总牵着我摘蒲公英,说 “这草好,不挑地,墙角缝里都能长,你要学它,到哪都能扎根”。
后来我在城市打拼,租过没窗户的隔间,加班到凌晨啃冷馒头,每次撑不住时,就想起奶奶的话。那些看似柔弱的草木,早把韧性悄悄种进了我们心里。
丁立梅说:“草木是大地的絮语。” 它们不说 “坚强”,却在石缝里开出花;不说 “从容”,却在秋天坦然把叶子交给风;不说 “深情”,却年复一年,守着一片土地,等着归人。
读这本书,像听草木讲悄悄话,告诉你日子不必求轰轰烈烈,能像老槐树那样,在平凡里守住本分,在风雨里扎稳脚跟,就已是最好的活法。
合上书时,窗外的绿萝正把藤蔓伸向阳光,新抽的芽尖嫩得发亮。
原来草木的本心,从来不是什么大道理,不过是认真地活在当下 —— 该长时使劲长,该歇时安心歇,给点阳光就灿烂,遇着风雨也不慌。
人活一世,能学草木这般,把日子过得扎实、坦然,便不负这人间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