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青春之歌》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5-27 11:08:37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青春之歌》读后感

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青春

一、在社会、情感以及父权中挣扎

《青春之歌》开篇就写着林道静离家出走。父亲以教育为名,中学毕业前逼迫她嫁给有财有势的胡局长,道静不肯从,于是连夜出走。与父权斗争。在离家后,又在社会中挣扎,林道静乘坐火车在北戴河车站下车,投奔她在附近村庄中教书的亲戚,然而,他们早些时候就离开了。道静无处可去,被这里的校长余敬唐暂时留了下来。偶然的情形下,道静得知挽留自己的校长私心里别有所图,她又羞又怒,心灰意冷,在雨夜里奔向大海。最后绝望跳海。被余永泽救起后,又使她被推进更深的绝望中。就像文章里写到的“林道静回到北平,生活四处碰壁。迷惘中她应允了余永泽的恳求,和他住到了一起。渐渐地,道静的生活给琐细的家务缠绕起来,她无暇读书,她感到沉闷、窒息,更使她痛苦的是,余永泽原来是个自私、平庸、只注重琐碎生活的人,道静又有些绝望了。”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在与父权、社会以及情感的斗争中,经历了失望到希望再到失望再到希望最后到绝望的过程。中国社会授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影响了上千年,女子更是被压迫的只能生活在瓦墙里,在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下,林道静的斗争就如同星光无法与月亮争辉。

    二、革命意识的觉醒

幸运的是,林道静的斗争道路上并不是独行,她遇到了一群热情洋溢、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青年学生,与他们的交往中,道静复活了她的青春,她明白了很多现实的事情,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当她遇到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后,卢嘉川鼓励这个有正义感的女子走出狭小的个人生活,融入到广阔的社会斗争中,在他的指导下读进步书籍,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又在他的带领下去参加游行集会。道静开始逐渐向往革命。更幸运的是她得到了江华的引导。江华引导道静把革命的理想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乡村,组织起人民的力量。道静对这个学识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共产党员充满敬慕。

林道静与青年学生的相遇激发了她的革命意识,使她找回了初心,与共产党员卢嘉川的相遇,使她拥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与强大的勇气去斗争,而不致在社会情感父权中挣扎着沉沦。林道静的思想在逐渐提高,这样的她在遇到江华时,才能得到质的提升,拥有了一位革命战士的真正思想素养。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正在向着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靠拢。

   三、在狱火中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这时戴愉的出现再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江华和道静先后被迫撤回北平。道静又一次地被捕,狱中她承受着酷刑,在共产党员林红的激励下坚定了革命的意志。在狱中,林红对因受重刑而生病的林道静关怀备至,又如亲姐姐一般鼓励被无辜抓进监狱的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俞淑秀。共同的理想、事业、遭遇使她们很快成为亲姐妹似的朋友。她教育林道静,被捕不是生命的终点,真正的革命者要有长久斗争的意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同时希望林道静将斗争进行到底,做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当林道静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真正地成长起来之后,道静终于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她和江华一起,和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一起,汇入到革命和集体的洪流中。

《青春之歌》中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使我们明白: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青春之歌》以充满激情的笔墨,真实地展示了林静道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艺术形象。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畅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