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活着》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7-19 06:24:24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活着》读后感

废话不说,直接上菜。

书名:《活着》

作者: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

代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

故事介绍:通过主人公的回忆,讲述自己如何经历亲人们的先后离去,直至留下他与一头老牛孤独相伴的故事。

主要人物和结局:

福贵             与老牛孤独相伴。

福贵的爹       坠下粪缸后摔死。

福贵的娘       病亡。

福贵的仇雠(龙二)被枪决。

福贵的朋友(春生)选择自杀。

福贵的妻子(家珍)患软骨病去世。

福贵的儿子(有庆)献血过多后死去。

福贵的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去世。

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砸死。

福贵的孙子(苦根)过食豆子后撑死。

       记得大约20年前,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一个印象:惨,真特么惨。真心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惨?这个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想出、才肯写出这样的故事。

      大约10年前,在经历第二次阅读后,又逐渐加深了对书中人物关系及时代背景的理解。比如:小说中主要讲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大约40年一家八口人。其中,福贵的父母生在清光绪年,死在解放前。儿子有庆生在解放前,死在三年饥荒。而家珍、凤霞、二喜、苦根悉数死在文革浩劫,不一而足。

      下面重点说说第三次阅读后的感想,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总结与提炼,引起大家对这部小说的兴趣,并共同讨论。

      首先,了解小说的最好方法是进入与故事人物同频的状态,即相同的年龄与时代。但是,这个想法真的可以实现吗?其实,人家作者已经通过诸多线索,完美的暗示了小说人物的时间脉络:

     例如开篇第一章第一句,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于是,通过查看该小说的发表时间为1992年,从而得知书中第一人称与主人公福贵的交互时间是在1982年。

     再如第九章,要是按年头算,苦根今年该有十七岁了。于是,结合第一人称与主人公福贵的交互时间是在1982年,得知苦根出生在1965年。

     又如第四章,我走到长江边时,南面还没有解放,解放军在准备渡江了。我过不去,在那里耽搁了几个月。。。。离村口不远的地方,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带着个三岁的男孩在割草。于是,通过翻阅历史事件,解放军渡江是在1949年。因此,推断凤霞的出生在1943或1944年,有庆出生在1946年。 

     再回到第一章,我最后一次赌博时,我儿子有庆在他娘肚子里长到七、八个月了。由此,可以初步判定福贵赌输家产的时间在1946年。

      参考第五章,到了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了。我家那五亩地全划到了人民公社名下,只留下屋前一小块自留地。。。。

       还有第九章, 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等等

      最终,沿着这些明线与暗线继续整理,就可索引出大部分人物的生卒,并以此实现与故事人物的同频。

序号 名字 人物关系 出生 去世
1 无 福贵的父亲 1877至1887年清光绪期间 1947年国共内战
2 无 福贵的母亲 1948年国共内战
3 福贵 主人公 20世纪初叶
-
4 龙二 福贵的仇雠 1950年土地改革
5 春生 福贵的战友 1958年大跃进
6 家珍 福贵的妻子 1965年文革期间
7 二喜 福贵的女婿 1969年文革期间
8 凤霞 福贵的女儿 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 1965年文革期间
9 有庆 福贵的儿子 1947年国共内战期间 1960年三年灾害
10 苦根 福贵的孙子 1965年文革期间 1972年文革期间
注: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也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写作的方式

      通过这次阅读后,会冷静的发现福贵这个人物,更像曹雪芹笔下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那块顽石。换言之,整个故事只是假托福贵之口,道出人间的流离。最后,只留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请细品。

     同时,看书名是一部关于“活着”的故事,但实际是一部关于“死”的小说,“死”才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与精髓。这其中每个人的死,如父亲坠死粪缸,女儿因为自己生孩子而死,儿子帮别人生孩子而死,孙子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在字里行间中均或多或少地暗示了一种文化、一个时代或一类群体的宿命或者烙印。借用《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一句话:“死人有时候比活人有用。”

作者的立场

       个人认为,余华的多数作品一贯不会就事论事,从不像郭沫若等那般没有下限的马屁奉承,也没有莫言嬉笑怒骂的隐宣暗表,作者更希望在更高一级的层次上得到寻找。这其中有两点可以证明:

      当描写福贵被龙二骗光家产后,大家认为福贵作为一众恶习满盈的地主阶层而死不足惜时,作者的话锋一转,反将龙二送上了断头台,使这位满满原罪的福贵变身成为幸运儿,使吃瓜群众大跌眼镜儿。

      在讲到医生为救县长妻子,将一个12岁的小孩子抽血过多致死的那段情节,相信所有人在读到此处时,都会认为接下来会走出一波控诉人性、鞭挞社会的行情。然而,高明的余华再次话锋一转,将县长变身为一个并不知情且与孩子父亲有过生死之交的桥段,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使吃瓜群众再一次跌下了才刚戴好的眼镜儿。

故事的内涵

       所有另人称道的好作品,其内涵在本质上是因为准确地反映和揭示了属于那个时代或地域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然后,再叠加上题材的新颖与细节的精彩。对于《活着》这本小说也不例外,这其中饱含了中国特有的文化。

1、接纳无常

       首先,摆明立场,个人认为这部小说的最大意义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死亡,接纳无常。而不是为教会我们为了活而活着,甚至发出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的陈词滥调,这是完全错误的。作者之所以刻意写惨的本意,只是让生命无常这件事变得更加具体和彻底。

      亦如前面所提,福贵这个人物只是一块顽石而已,大家千万不要误读成为要像福贵那样的人活下去。这样既没可能,也没意义。而接纳无常才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犹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2、阶层的思维

      徐家少爷福贵在输掉家产后,龙二立刻不再称福贵为少爷,而选择直呼其名。福贵在成为龙二的佃户后,也立刻毕恭毕敬地改称龙二为龙老爷。而原本可以不再称呼福贵为少爷的长根,却始终不改“少爷”的称呼。这种细腻的描写在中国文化里是非常真实、非常真实、非常真实的。就好像辫子这种东西不仅看似扎在中国人的头上,但更是扎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再过几百年,恐怕也是不会变的。

3、慈悲心

      在描写春生因妻子生产而间接导致了家珍的孩子不幸死亡时,从家珍对春生的语言与态度的变化可以窥见到慈悲心。

第一次,当春生以经济方式设法加以补偿时,家珍怒火地喊道:“我的孩子就值两百块?”

第二次,当得知春生被拉走批斗时,家珍安慰春生:“你要活着。”

第三次,在得到春生被迫自杀后,家珍的反应是:“其实有庆的死,不能怪春生。”

4、笃信轮回

       亦如书中在专门描写福贵的父亲,几十年来一直蹲在粪缸拉屎,两条腿就和鸟爪一样有劲,甚至每次都会引来孙女凤霞的驻足。最终,在眼看家业败落后,最终气愤、懊恼、羞愧地死在粪缸旁边。而这也正隐喻了尘归尘、土归土的朴素。

       另外,如原文第九章写到,家珍到那时也想通了,她一遍一遍地对我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再如第十章写到, 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此外,在开头与结尾处关于福贵选择与老牛相伴,也印证了福贵就是这块在经历一世沧海后,回到《活着》的世界的顽石,而这头老牛则是回到《活着》这本书时间之门的领路者。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

      最后,本想再添加些原文精句分享给大家,但想了想还是算了,原因有两点:一来小说本身篇幅并不长,十二、三万字的样子,基本在4-5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所以,没必要再加以提炼。二来就是嚼着许多句子并算不得非常优美,基本都是白话口吻。于是,选择放弃了对原文精句的摘抄。

       以上就是这次阅读的体验与收获。希望通过这次小小的努力,引起大家对《活着》的再次关注与深入,并有助于获得一些对生命的启迪与慰藉,在这个莫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