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额尔古纳右岸》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3-07 07:51:34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额尔古纳右岸》读后感
品读经典   洗涤心灵

        一直相信优秀的作品会震撼人心,确实如此。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看一部长篇巨著了,很高兴自己能够在短短的四个晚上,把《额尔古纳右岸》这本书看完。

       这本书是当代女作家迟子建的力作,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该书由上篇,中篇和下篇构成。

      眼看着一页一页的书翻过来,没看的书页越来越薄,就像看一部优秀电视连续剧一样,惆怅如缕缕轻烟从内心袅袅升起:怎么,我就该跟这里面的每一个角色说再见了吗?
     

      这是一部能够穿透人心的作品。一群纯朴,虔诚,善良的游牧民与驯鹿在希楞柱周围悠闲地生活,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谐相处的画面,闭眼就浮现在眼前。

       长篇巨著最大的特点是文学性强,语言表现力穿透力特别强,文字很唯美。如“进入花瓶的花儿就像一个女人找到一个可靠的男人显得更加的端庄和美丽。”这段文字的描述把花儿和花瓶比作女人和男人,花儿有了花瓶,就像女人找到了归宿,男人让女人有了安全感。有男人的呵护,女人才会显得端庄与美丽。跟作品的主旨高度吻合:在原始部落族群生活中,男人是女人的依靠!
     

       再如“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把岁月的沧桑,年代的陈旧感跃然纸上,同时又为敌不过世事变迁,无奈而无力感穿透纸背。

     开篇第一段:“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我有90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给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冗长的族群故事。一个不愿随众人离开部落的老人,孤独且倔强地坐在森林一隅,沧桑而悲凉的画卷从此打开。

       读到40多页,再重头看,才能读懂迟子建开篇就定下的沧凉的情感基调,那是对文明进步所取代的酋长部落关系的无声而无奈地对抗,更是对这片有山花,有野果,饿了吃猎来的野物,渴了饮桦树汁的土地上生活一辈子的眷恋。

       作品以一个90岁老妪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黑龙江原始森林中,一个族群的生活长卷。他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娶妻生子,生老病死。他们视森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为神灵,他们感恩大自然给他们的馈赠。他们吃血淋淋的生肉,饮白桦树汁,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的因子早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华夏大地风云变幻,满清政府的落没灭亡,日军侵华,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这些改朝换代的大事件,于他们而言也就是男人们抓去集集训,去练练兵而已。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森林,漠河,野兽,男人和女人。男人在每个氏族的酋长带领下狩猎,女人在家里驯鹿看家带孩子,有个病,有个灾,不去看医院,不去找医生,森林里的药草就是医病的良药,遇到疑难杂症把族群里推选出来的萨满跳跳神,消消灾,便转危为安。
       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攻心计,没有为生活所迫的工作压力,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

      小说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以林克为代表的英武神勇,有责任有担当且不缺柔情的酋长形象,他们承担着狩猎,搬迁驮运等男人才能做得了的体力活。还有以达玛拉为代表的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形象,她们会驯鹿,育种,操持饮食起居,缝制皮狍衣物得心应手。

       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依芙琳。这个人物的性格最复杂,最值得人去咀嚼。少女时代的依芙琳有对纯洁爱情的憧憬。嫁为人妻的依芙琳为没能得到全情投入的爱果敢退婚,返回自己的部落。成为人母的依芙琳一意孤行为孩子定下终身,孩子为了遵循母命在结婚礼成那一天晚上自杀,她也铁石心肠地没有落泪。她把不幸的根源归结在起初不中意自己,又让自己怀孕的丈夫身上,由于自己的不幸,她见不得任何人的幸福,她诅咒所有热恋的情侣。她为了守住心中对爱情的纯粹:不爱就不做爱!可以一辈子不让丈夫碰身子!她尽其所能想尽一切来挖苦讥讽她不顺眼的人与事,她特别擅长往别人的伤口上撒盐,以至于全族的人都不想搭理她。可是,到她苟延残喘,命不久矣的最后岁月里,竟一改性情,为人和善了,最爱吃血淋淋的兽肉的她,竟改食森林里的花花草草,最终,她还是和自己和族群里的一切和解了!

       我想作者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勾勒依芙琳这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就是现代社会中的七大姑八大姨,在那样一个团结和睦的原始氏族部落里,有这样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只是为了让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族群,也有一些烟火味。后面为什么把这个人物的结局洗白,我想应该是更吻合这部小说的主题吧,森林里的一切是纯粹的,是自然的,就算你有污言秽语,就算你是蛇蝎心肠,也会被森林里的一切洗涤干净,让你赤条条干干净净地来,再干干净净地回归自然!

       除了依芙琳这个人物,其他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得有血有肉。比如,被瓦莎勾引而被迫成亲的男孩(记不得姓名了),成亲后,瓦莎好吃懒做,整天想着男女之事,风流成性,见个男人都行勾引之事,当所有人劝男孩与她离婚时,他竟然说,我来守住她,免得她去祸害别人!这份宅心仁厚着实令人感动!

       还有宁死也不从父母包办婚姻的金德;不忍看着杰芙琳娜结婚当日便成为寡妇而娶了她的达西;宁可失去自己的孩子也要去救别人的妮浩……每个人物形象都跃然纸上!

      另外,还想对这部小说的性爱描写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以往看过的长篇作品中,对男女性爱的描写,相较于这部小说而言,过于赤裸裸,过于直白,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檀香刑》《丰乳肥臀》;还有老舍的《月牙儿》;陈忠实的《白鹿原》他们的性爱描写,篇幅较长,太过于野性,不忍直视。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对于男女性爱描写,含蓄细腻而委婉,感觉那是非常美妙的事,非常美好的情!如果说有什么区别,我想用两个词来区分,男性作家写出来的情爱,更偏于性欲,女性作家写出来的情爱,更偏于情欲!
        阅读《额尔古纳右岸》,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这本书的人物,事物的名称,不容易记住。上面提到的那些名字,我只记得某个人物的形象,但并不记得他们的名字是什么,要记下来,还要去书里翻阅查找才能够对号入座。这与少数民族的命名有关,出现这个小小的阅读障碍也很正常。不过还好,刚开始的时候老是记不住谁是谁,后来读进去了,你只把那些名字当做一个个的符号,一张张的脸谱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

       非常感谢,在这个年纪能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还能寻得一汪清泉,一方净土,一片心灵的驻地,感谢作家迟子建!当然也要感谢好书推荐官——董宇辉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