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直视骄阳》读后感14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26 10:07:1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直视骄阳》读后感


前两天读完了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这是他在75岁高龄写的一本书,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带领了一个癌症团体,也对很多来访的死亡焦虑做工作,他在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来佐证大部分人的焦虑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这一观点,同样提到了人应该对死亡拥有什么样的态度。
看书的时候发现亚隆医生的很多观点跟我的一些观点是类似的,很窃喜。周三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我跟咨询师自我分析了我容易对我妈情绪不好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我小的时候她对我无尽的打骂,而她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另一个方面则来自于我对死亡的一种恐惧。这个恐惧倒不是说我真得害怕死亡这件事,而是我觉得我还没有真正地开始活,或者说我刚刚开始真正地活。我跟咨询师说到,我人生的前几十年都是在按照别人的要求活着,父母的、老师的,结婚以后有了家庭和孩子,我自己也慢慢被束缚住了,当然我的小家庭很幸福,先生对我很好,孩子各方面也很好,我曾经也很幸运,在家带着孩子做了兼职还赚了不少钱,但那份工作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想要的。直到去年,我才发现自己对心理学的这种兴趣并希望自己以后以此为职业,我看了十几本心理大咖的书了,无一例外地在说想要在这个领域入门,得浸润8-10年的时间,我当然愿意付出这个时间,但我妈的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我的时间可能并不多了!阿尔茨海默症是有一定的基因遗传的,我会不会跟我妈一样我也不知道,但我已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遗传,比如她40出头就绝经,而我才40不到经血也越来越少,她五十多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的症状,我会不会也如此呢?如果真的会这样,那我的脑子给我留下的时间不到只有20年不到的时间了,这是多么令人可怕的事!
那么我现在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呢?
当然有啊,专家和书籍说的都是有一定的概率遗传,并没有说100%遗传,所以我也有可能不会遗传不是吗?而且我跟我妈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至少我比她爱思考爱学习吧,她的认知退化当然有很多的原因,比如她长期的睡眠不足、穷思竭虑、甲减、卵巢早衰等等, 也跟她从年轻开始就拒绝锻炼大脑功能不无关系,她用手机也快20年了,但一直都连最简单的储存电话号码都不肯学,每次教她她都拒绝,总是请别人帮忙操作,我看书上写到预防大脑认知功能退化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学习,这个我肯定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也许我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会得阿尔茨海默。
而且,正因为我的时间更紧迫,我才更应该努力才是。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篇关于杨天真的报导,有人劝她减肥(她现在已经减肥成功了),当时她说她工作很忙,但她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欢自己的状态,可能就没时间减肥吧,然后劝她的人就跟她说肥胖对身体会有诸多的不好,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杨天真的回复大意是:我把每一天都当做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活,所以哪怕明天我的生命就终止我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我真正地活过了!她的这个观点其实也对应了亚隆医生的观点:人之所以惧怕死亡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活过,如果我的认知功能真的在倒计时,那么我更加应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朝着自己想要去的那个方向努力,哪怕我未必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心理咨询师,但我至少为了自己努力地活过啊!
昨晚看到曾奇峰老师的一个视频,讲到为什么看人物传记可以帮一个人改变,曾奇峰老师说自己看自己,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个人,所以就容易分不清,而看别人的传记,主体和客体界限分明;有的人可能看了很久的心理咨询师也不愿意改变,却在看到一个短视频的时候突然顿悟然后就改变了,并不是说明这个咨询师能力不足,而是每个人都有自恋,在咨询师面前来访者容易有防御的姿态,如果因为咨询师的工作来访者就改变了容易破坏TA的自恋,而刷视频的时候很轻松,没有防御,也不容易破坏自己的自恋,就像看别人的故事一样,所以更容易顿悟。想到这里就想到昨晚咨询演练,“我的来访”讲述的一个小故事,朋友跟妈妈起了争执,她在劝慰朋友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安慰,这就是曾奇峰老师讲的意思吧,在看别人的故事的时候,把主体和客体分开来看了,也就更加地理性和客观了,这是不是就是旁观者清的意思呢?所以很多心理咨询师都会说,做心理咨询并不只是咨询师在给予来访者,咨询师其实也可以从来访者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说回死亡焦虑吧,曾奇峰老师不止一次提到说失眠其实就是一种死亡焦虑,因为睡着的状态跟死亡的状态差不多,失眠的人潜意识里会觉得睡着了就如同死了一般是不可控的了,之前每次看到他这个观点的时候我都有点不能理解,但看了亚隆医生的书,我好像懂了一点点,但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呀,慢慢看,看得多了总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