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的刺激短暂不稳定(易因挫折或否定放弃),热爱如恒温火焰(能接纳缺点与挫折);
- 欲望本质偏向索取(通过占有证明自我),热爱带来滋养(能从中获得成长力量)。
二者并非绝对独立,却有着“占有”与“守护”的本质差异。
(三)永劫回归:选择并热爱自己的命运
尼采提出的“永劫回归”概念,最初让我和布雷尔一样一头雾水。直到看到布雷尔催眠后称自己“被治愈”的情节,我才逐渐理解:在时间无限延伸的前提下,宇宙中的一切事件会无数次重复,而让生活愉快的关键,是“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热爱所选择的东西”(即“命运之爱”)。
若面对无限重复的人生,仍能坚定最初的选择,说明活成了自己认可的样子;若恐惧或抗拒,则可能意味着在妥协、逃避或活在他人期待里。这与我过往的思考不谋而合——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都坚定不移地选择当初的决定。
中年少女的自由,并非要挣脱所有身份锁链,去追寻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它存在于我们日常微小的选择中,在繁重家务后为自己斟一杯🍵并静静读上几页书,在无人角落聆听一首心爱的歌曲,选择在付出时守住初心不沦陷。
图片
(四)孤独与爱的挣扎
尼采一生在孤独中度过,思想超越时代却不被理解。他渴望爱与陪伴,又害怕受伤,只能封闭自己;布雷尔在婚姻中也渐渐失去与妻子的亲密感,内心充满孤独。
这让我明白:孤独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伟人需要孤独来守护自我真实性,普通人也需要孤独来面对自我、思考生命意义(比如我每个周末都会留时间独处,除非被亲友强行打扰)。
同时,爱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但爱需要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完美。正如尼采所说:“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唯有在孤独中成长,才能真正爱他人、在爱中找到自我。
(五)面对死亡,拥抱生命
尼采对死亡的恐惧贯穿全书,他试图通过哲学思考消解死亡焦虑、寻找生命永恒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正视死亡才能更珍惜当下。我们不应在恐惧中虚度光阴,而要积极创造、追求梦想,让生命充满意义。对普通人而言,不必强求达到某种境界,只需遵循内心、开心生活即可。
三、尾声:阅读后的心灵回响
读完《当尼采哭泣》,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洗礼。尼采和布雷尔的故事让我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思考。它不仅是对尼采存在主义哲学的生动诠释,更是一本人生启示录——当尼采哭泣时,他为人类命运而哭;当我们聆听这本书时,其实是在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布雷尔说自己痊愈了,我却不敢苟同。因为在理智上“知道某事”与情感上“接受某事”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唯有通过“视野改变法”,以更遥远、广阔的视角审视自己,再经过时间沉淀与阅历积累,才能突破自我。
“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知世故而不世故”——这些话看似轻松,践行却需要强大的内心。但痛苦是洞察的代价,成长是痛苦的回报。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便好好感知并拥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之旅吧。
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