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将尽》读后感
本书由戴安娜·阿西尔撰写,她是英国著名的编辑,后又在70多岁退休后成为了一名作家。本书带有回忆录的底色,鲜少有作者会描写70岁以后的生活趣事。在人生进入暮色时,多数人的观念中,晚年意味着迟暮,意味着生活不能自主,意味着更多的无奈,悲凉底色,而在作者的书中,却尽显淡然,仿佛岁月带给她的只有积淀下来的从容,而非面对剩余岁月的慌张感。
晚年生活在青年人的眼中充满迷离色彩,而作者则是拨开迷雾,使晚年的生活色彩清晰的展现在人前。暮色带来的并非只有惋惜之感,如将军迟暮般苍凉心境,它是生命绽放时最耀眼的光芒,是落日余晖的不同景色之美。可以坦然的面对,不必慌张,不必害怕。
书中以幽默的语调讲述人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事。例如讲到作者母亲晚年因为开车歪歪扭扭被人投诉具有危险性时,母亲嘴硬反驳,行动上却不再开车,身体或许先于感知提前在衰老,眼睛的退化,四肢的僵硬每一种都在提醒着感知,暮年已至。
还有一件趣事是作者晚年参加免费夜校报名裁缝班,结果却因报名人数不足无法开班,只能想尽办法找人凑数,学了一段时间后,最终也是不了了之。虽是没有结果的事情,但却成为了晚年生活中明亮的色彩而留存下来。
书中提到一件较为惊险的事,即作者晚年80多岁开车时,发生车祸却奇迹般未受身体伤害,许是命运的垂青。且车祸发生不久后作者还能镇定的开车,不免让人感叹,这也许是高精力人群与生俱来的天赋吧。
作者虽一生未婚,却并非独身,过程中也有过不同阶段的伴侣,年轻时在面对爱人背叛时,选择接受,开始醒悟人并非需要对感情忠贞,影响心绪,坚守忠贞才是违背人性。我不明白这是否是作者被伤害过后自我保护机制,强行让自己忽略痛苦,转为其他更为舒适的一种思想观念,即爱不是束缚,而是予你自由,悟透人性,明白人即动物,动物本就不应受约束?
作者在自己的人生中亦是践行了这一观念,在某一刻成为了第三者,让我感觉有些不太能接受,仿佛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既视感,却又有她将思想变为现实践行何错之有的感觉。
感情具有矛盾性,爱的产生天生会带来占有欲,如何能超越占有欲达到爱即给予自由的境地?若有也是框架之中。矛盾是我的思想在打架,被规训的道德感告诉我第三者为人不齿,可原始的动物性来分析忠诚本就在违背天性。作者有时的想法很超脱,感觉望尘莫及,多数人应当做不到如她一般洒脱肆意。
书摘
从身体角度来看,男人实施了性行为后转身就走,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女人却不同,每次性行为都蕴含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潜力。他只是简单激活了生命体;她却必须以自己的身体来构建、孕育这个生命,不管自己喜欢与否,她已经和这个生命绑在了一起。
生活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很自然地与昨日交织在一起,不过是同一个过程的简单延续而已,只有被阿兹海默病折磨的人例外。
如果一个生命已被如此残酷地衰减,吃几口油炸圈饼让它再短点,又有什么关系?
有时我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我,以及我确信其他不计其数的老年夫妻或伴侣在类似情况下,能够坚持彼此照顾?我能给出的唯一答案,只能用比喻来说明,尽管一株植物的根和长在茎干顶的花朵或果实看起来差异很大,但依然属于同一个东西的不同部分。对我来说,从爱里生长出来的责任和义务,看起来也如此不同,却也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部分。否则的话,责任如此不受欢迎,怎么还会这么不费力就和爱绑在了一起?
一个人当下成功与否,更多依赖于运势,较少取决于其主观努力。
虽然人的生命与宇宙相比如白驹过隙,但从自身的角度,它却依然令人惊异地宽阔无比,能容下许多相互对立的不同侧面。
不幸意味着命运的钟摆从较好的位置荡到了较差的位置,并停留不变,一个人快乐的安全感遇难终结;而大部分人的生命经历着命运的跌宕起伏,并非一味朝向幸或不幸的极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其终点距起点并不遥远,好像一开始就设置了基准,永远停在那里,不论你怎么绕,最后终将返回原地。
不论每个个体和"自我"如何渺小,他、她、它都是生命用来表达自我的载体,透过这样的表达,为世界留下某种贡献。大部分人将他们的基因留在其他人身上,留在他们创造的其他事物上,留在他们做过的所有事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