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里长出自己》读后感
天气好热,做在屋里听书。当我听到这篇文章时,正对着淘宝上购物车发呆——三双款式相近的帆布鞋,已经在收藏夹里躺了三天。看到文中说“双十一时在各平台比价的内耗”,忽然笑出声来:原来我那些“怕买贵了”“怕不好看”的纠结,早被说中了。
文中说“精神内耗是心里两个小人在打架”,这让我想起朋友的故事。她总在深夜纠结“要不要辞职”,一边想“工作太压抑”,一边怕“找不到更好的”,天亮时往往筋疲力尽。这像极了小时候被家长说“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我们慢慢学会了否定自己的感受,却没学会怎么安放它们。
最触动我的,是那个学要气球的小女孩。当她眼泪汪汪地说出“没有也没关系”,我忽然明白:所谓“听从内心”,不是鲁莽行事,而是既敢表达“我想要”,也能接受“得不到”。就像作者说的,连马斯克都要面对火箭发射失败,我们又怎能指望每次选择都完美?
曾经以为“不后悔”是要选对答案,现在才懂,那是接纳“当时的我只能做到这样”。二十岁时选的那条难走的路,或许让后来的我摔了跤,却也让我知道自己能爬起来。就像购物时,与其花两小时比价,不如想清楚“我最在意舒服还是好看”——哪怕选错了,至少下次会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作者说“成为父母是再一次养育自己的机会”,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可能是在纠结要不要买一件东西时,试着问自己“当下最想要的是什么”;可能是在担心别人看法时,想起“我不必让所有人满意”。这些微小的练习,就像给心里的那棵小树苗浇水,慢慢就能长出对抗内耗的力量。
关掉购物软件时,我选了那双浅蓝色的帆布鞋。没有反复比价,也没再想“会不会过时”。原来听从内心的感觉是这样的——不是毫无顾虑,而是哪怕有点担心,也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就像文中说的,人终其一生都在找掌控感。这种掌控感,从来不是控制结果,而是相信自己:既能勇敢地迈出步,也能从容地走下去。毕竟,比起“选对”,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选择里,慢慢看清“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