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读后感前,我又去看了一遍作者的那段获奖感言,他的故事很感人,他说,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是啊,就像我现在陷入了写读后感的泥潭,不想写,写得很一般,但是回头看,能写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如您所见,我死了”开头,让我想起了余华的《第七天》,于是迫不及待地看下去。看了几十页,才大概明白了,书中采用双线叙事的方法,在讲述一位旗人军官(恒丰)的故事的同时,加上了他死去灵魂的“解说”。这种叙事方式很新颖,但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我一开始没太读懂,一直往下看,想看看读到多少页,可以完全理解,后面才发现,这种偏意识流的内容,其实并不需要完全理解,读的就是一个“似懂非懂”的感觉。
第一部分有一句金句——“迷失在黑夜时,不妨抬头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人应当面对自己的良知。”在我的理解中,恒丰之所以深陷人生的泥潭,就是因为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生活中的很多困境未必不能克服,哪怕在当下很难,但只要良知与信念尚存,终会跨越。最后,恒丰被巡警击杀,但他的幽魂说,自己其实是自杀的,是懦弱的慢性自杀者。当人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生命与他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任何死亡方式,都是自己选择的“自杀”。
书的第二部分占了整本书的很大篇幅,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关仲卿的革命党的故事。关仲卿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了宗社党,回国后投身革命事业。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断为革命事业奋斗,甚至为了激进的政策伤害无辜的旗人,面对昔日好友的死亡也无动于衷。随着革命的成功,激进的潮流褪去,他自己却慢慢陷入了泥潭,迷失自我。他觉得,人“活着时没有谁是完全相同的,死后绝大多数很快被遗忘,就像从未存在过,然而这个巨大的世界仍在继续。”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人确实会显得格外渺小,历史的车轮会滚滚向前,人却不知该走向何方,在历史的泥潭里挣扎。幸运的是,最终他还是选择面对自己的良知,帮助旗人争取生存权益,走出了泥潭。
第三部分讲述的是神父马修德的故事,他在前两部分也有出现,可以说是一位见证者,见证了恒丰深陷泥潭的过程,也见证了关仲卿走出泥潭的过程,更是那一段历史的深刻见证者。他来到中国传教几十年,目睹了很多人的痛苦,也帮助了很多人,但仍在忏悔一些没有做到的事情,无形之中陷入了历史的泥潭。他经常哼着的那首歌谣“哦哦,雪花会梦到春天吗”,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吧,渴望走出泥潭,获得新生。
如您所见,这篇读后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