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3-23 08:51:1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

欧洲的蓝图是先在贸易上一体化,然后走向统一货币,进而走向统一的政治,实现“放弃过时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宏伟梦想。

~~联合更多的国家形成更大的政治、经济和统一政体,是小国生存的唯一之路。智慧的生存之道不是对抗,而是联合。

即使在欧盟内部没有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的情况下,因为欧洲国家多,语言、文字、宗教、文化和饮食也存在很多差异,所以事实上欧洲内部的人口流动仍是不充分、不自由的。经济学最基本的道理告诉我们,如果有人口的自由流动,地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就会趋同,否则人口就会持续流动。

~~阻止人才的自由流动,是最愚蠢的战略。

从长远来看,整个欧元区特别是边缘国家削减政府支出可能是对的,但这些民众就不管了。对于其中的道理,普通民众不一定明白,普通民众只管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短期利益,就算有一部分精英明白其中的道理,赞成结构调整的方案,在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下,结构调整的方案也不会被通过。

~~乌合之众。普通民众不是缺乏深入思考,而是根本不思考,他们是一群极易被鼓动和点燃的单细胞情绪化动物。

欧洲的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欧洲的竞争力不如美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由几十个小国组成,难以有规模经济,难以协调行动。所以欧洲国家努力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推进整个欧盟的统一,先是西欧,然后再东扩。按照欧盟的规定,所有欧盟国家内部的成员应能够自由移民、自由创业、自由投资、自由居住,在法律意义上拥有平等的权利。欧盟东扩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欧洲比较穷的国家的移民大量流入富国,这对于欧洲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包括民族和宗教的多元化,但是因为要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仍在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

~~为了能够生存,就要联合更多国家形成有力量的共同体。为此,一定会在文化、经济、安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牺牲,甚至是不可逆的付出。

一些大城市对于外来人口获得本地户籍设置的条件堪比欧美国家对外国移民获得居留权的门槛。如果未来中国不大力推进市场整合,那么中国在经济上将面临“欧洲化”的危险,这对于中国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而言,将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如果中国想长期发挥大国优势,避免欧洲的困境,就必须实现区域之间人均GDP的趋同,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优的路径就是国家内部的自由移民。

~~不通,则痛。以某一省份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就要尽力阻止外来人口流入,本地人口流出;而以整个国家高度看问题,却要全力推进人才流动。思考的高度,决定处理问题的态度。

讲中国经济集聚过度了,毫无数据支持,我们可以说中国今天集聚的程度比过去提高了,但是绝不意味着放到国际视野里面,中国的集聚程度就是高的。在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集聚程度不断在提高,提高到一定阶段就稳定了,因为这个时候中心集聚区域的生产要素价格太高了,使得生产者觉得没有必要都在纽约和东京这样的大城市附近生产,也会使得一部分老百姓觉得没有必要一定生活在大城市。

~~因为知识量少和毫无思考,以至于当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时,都惯性地骂那个人是SB。国家发展的过程都有极大的相似性,因为都要遵循相同的经济规律,不必标榜自己的特殊性。

~~理性的判断应该基于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丰富眼界和经历,就能更多的了解相类似的案例,进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对一个大国来说,自由移民的重要性远不只是保障人们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当劳动力流动起来的时候,不同地区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有的地方造汽车,有的地方搞旅游,有的地方采松茸。地区之间形成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保持国家统一和市场整合的最有效途径。

~~户籍制度的最大缺陷不单是限制了外地人才的流入,同时也绑架了本地人才无心流出。

经济学里面缺资本和不缺资本的标准是谁的投资回报高,而不是谁的资本数量少。资本往美国流,因为美国投资回报最高,所以美国最缺资本。

~~阅读的乐趣,就是颠覆原来愚蠢的认知;成长的乐趣,就是拥有大量知识而不再轻易被颠覆。

不少人认为,这种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换保障(户籍)”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削。但这种声音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土地作为农民最为重要的资产如果不能交易,那它本质上就不是一种资产。城里人可以用自己的房子来抵押贷款,为什么农民的土地不可以?还有一种荒谬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训是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导致土地兼并,以及产生大量失地农民。这种看似深谙国情的观点完全不合时宜,中国早已不是农业经济,农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0%,创造就业的主体已经是城市经济,而且,在规模更大、人均教育水平更高的城市,失业率更低。在城市不断创造新的收入和就业的同时,农民就家乡土地使用权的处置转让,还是入股到农场和工厂,可以让其自由选择。这种“兼并”不是古代对农民土地的霸占,而是可以让农民分享规模经济的收益。

~~多看点书,少被忽悠。

换个角度看,人口流出是好事。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空心村”的出现和人口从一些省份迁出,恰恰是人口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和重新分配的结果。如果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带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就必然会在农村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政策上要做的事情并不是运用行政力量阻止人口流出,而是应该去顺应这个过程。

~~空心村的出现是痛,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代价。

一个地方能想的永远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收入。一个地方只会因为产业、有就业吸引人口流入,公共设施和住房的需求是人口流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何与众不同,差异化竞争?分清原因和结果,勿倒置。

城市被挤爆只是一些害怕大城市发展的人的想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城市被挤爆过。或者说,早在一个城市被挤爆之前,城市的生活成本就已经很高,即使没有人为设定制度障碍,大城市更高的生活成本也会成为阻碍移民进入大城市的市场机制。

~~用事实拿数据说事,别老做梦。

这份报告统计了每平方公里交叉路口的数量,在都灵、巴塞罗那、巴黎这样几个欧洲城市,每平方公里交叉路口过百,东京银座每平方公里交叉路口可以达到两百个。在欧洲和日本生活旅游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的城市保留了大量的小路,很多路都只有二车道。城市规划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似乎把路建得越宽越容易行车,城市的拥堵就减少了。恰恰相反,高密度、马路多而窄的模式反而可以引导服务业多样性、生活的便利性和出行需求的减少,出行也更偏好步行和自行车。

~~梁思成说,有文化的大城市,马路上的人都走的慢一些。

~~不要臆断一个未来的结果,要拿案例、先例说事,摆事实讲道理。

有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的香港籍人士发言说,他访谈了一些曾在上海工作,后来又离开上海的外籍和港籍人士,问怎么才能让他们留在上海。受访者的回答让人大感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他们说,关键是让太太和孩子能够留在上海才行。外来高端人才的太太和孩子的生活当然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空气质量、外语服务、双语教育。但不可忽略的是,物美价廉的生活服务业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这是人才公寓之类的硬件不能替代的。一个定位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要吸引人才,靠的应该是服务和生活环境,这样的城市需要花力气吸引的人才不会住不起公寓。

城市都喜欢高技能者,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人才,比如对创业的扶持,这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必要的。一些城市型的国家,如新加坡,更是直接采取了倾向于高技能者的移民政策。但是,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城市之间,却不应照搬一个国家对外国移民的政策。在吸引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如果采取政策限制低技能者进入,这不仅妨碍了公民的自由迁徙和居住权,而且在采取这样政策的城市也会出现低技能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的怪现象。

~~真正为客户着想,对方需要什么,你能提供什么?

在控制人口增长这件事上,中国并不孤单。看看印度吧,这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也采取措施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把政府控制的产业往中小城市搬。结果呢?大城市还是在发展,只是他们的大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大量是信息技术等产业,这些产业吸纳农村移民的能力不强。结果就是,印度成了“两个印度”,城市并没有充分发挥创造就业的功能,而落后的农村没有分享现代经济增长的成果。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它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智慧,有各自表现。愚蠢,总是相似。

齐夫法则: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的三倍。伦敦人口占英国人口13%,东京都人口占日本人口10%,巴黎人口占法国人口16%。上海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人数占总人口25%,伦敦此数据占比是65%,纽约是61%,东京则占比80%。

~~要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不要总拿“中国特色”来挡事。

在全世界的国际大都市里,没有哪个城市会将如此多的土地用做农业用地,道理很简单,一个城市的土地应该用在最能够发挥它价值的地方。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应该是国家战略,而大城市的比较优势应该是为全国人民创造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和产值。

~~因为管理能力有限、监管制度缺失,所以最有效的动作就是不顾具体情况,一律一刀切。

价格机制虽然不是完美的,却是最公平的,因为价格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对事不对人”。如果有人认为价格升高影响力低收入者的消费,那么政府要做的事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而不是直接去干预价格机制,再用行政性的手段对人进行区分,让一部分人拥有特权。

~~钱是穷人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唯一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