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温尼科特的语言》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8-16 08:29:3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温尼科特的语言》读后感 --- 温尼科特如何批判弗洛伊德
 

专栏前言

感谢大家愿意或以实名或笔名与广大读者分享自己在读书会学习中的感受、体会、领悟、临床思考等。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大家分享文章的原汁原味,曼陀海斯公众号只做简洁的排版,不做太多的文字修改。文章内容仅代表读书笔记作者个人的观点,若有异议,请大家进行探讨。欢迎投稿,一起学习讨论!

温尼科特如何批判弗洛伊德
三斤


(一)
温尼科特的根本观点在于讨论人性,如果只是本能与动物何异。
由此引出人精神的重要,所以在生物本能层面的分类学讨论就显得有点想当然,且该分类学隐含了一种因果决定性的论调,继续讨论下去,只会得到更多本能性驱力,比如“生殖本能、战或逃本能、生存本能……”不一而足,直接研究动物就好了,把它们身上的本能、行为全套用在人身上好了。
分类学的例子在心理学中随处可见,甚至人格都分类学了,九型人格、大六人格、大五人格、十六人格……心理学外的玄学也有此类现象,星座、生命数学、命理学……
所以温尼科特在其心理学上的假设更趋近于一元论,该一元论不是本能层面的,而是从人的整体精神层面,且也是源于人的生命观察,不是停留在概念、哲学的讨论上。各种本能要在人精神的加工下才区别于动物(“想象性精细加工”的概念于是被引进了)。
更为细致的是,温尼科特反对亚伯拉罕对爱恨驱力的分类,这是动物性的,不是人的,不是精神性、个性化的,对此,温尼科特有两个观点:
1、原初爱恨为未分化的一体,是一种生命活力,像火。
2、爱恨是自我情绪发展的产物,与环境有关,不是本能的产物。
依据人类精神的自我发展的观点,温尼科特修改了性欲理论,如经典的“吸吮手指”就包含性驱力的满足,而从人自我发展的特点来看,吸吮手指是分离客体的象征和防御,就像生活中人拍照一样,不为重现,只为纪念。在这个意义上,甚至“手淫”这一更具性意味的行为,亦蕴含某种对环境失败的防御。
此外,性欲消失时,人又是如何驱力的呢?
(二)
第一篇从人性、过渡性现象、性欲会消退角度批判经典精神分析性欲理论
第二篇引入温尼科特的性欲理论:本能根源、身份认同根源,并举了个fm的案例
第三篇详细阐述,并延伸出纯粹男女性元素、存在、行动等核心概念。
从头说起,如果说一个人有性欲,前提是ta建立了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以此对同/异性产生的性欲望。
简述为:
1、成为客体(客观性主体)
2、面对客体/被客体面对
而身份认同起源于母婴一体的原初认同,婴儿就是母亲。fm的案例迫使温尼科特大胆的假设存在一种纯粹的女性元素参与了人的性别身份认同构建中,fm虽为男性,却几乎纯粹的表现为女性。
建立完性别身份认同,就要行动了,主动/被动的欲望客体或被客体欲望。
所以温尼科特在这点上,又完善修补了弗洛伊德性欲理论,尤其是女性。
温尼科特认为人需要一直承受存在和行动之间的张力。
loparic说这已脱离精神分析领域,因行动和技术对世界客观性探索的紧密联系,如果理解海德格尔克服技术的可能性的探索,将会更深刻理解温尼科特的思想。
温尼科特把纯粹女性元素放置在母婴一体的环境个体组合体中,是一种认同的能力,也是文化、创造性的位置。把纯粹男性元素放置在行动位置,是基于分离和自我发展的分化能力。

篇外:
这种观点让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论文,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胡塞尔都是布伦塔诺的学生,后弗洛伊德把目光投入潜意识,胡塞尔研究人的意识,开创了现象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意识的意向性,我理解为指向性。就像当身份建立完毕,目光就要指向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