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0-08 07:15:4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读书笔记

这是看的保罗·柯艾略的第三本书,

早点看这书可能还会觉得有被怂恿到,

但是可惜,现在看,我只会觉得,

那不是我的月亮,虽然有一刻,月光确实照在了我身上。

保罗柯艾略的这三本我觉得,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第一本就已经包含了三本的所有核心,而且故事感和寓言感很好,童话感兼具,却一点儿也不显得幼稚。

第二本主要是叙述角度和故事构建比较新意。

第三本,就,在前两本的衬托下,仿佛是一个书迷仿保罗柯艾略的思想趋向来写的小文,

文风也不够浓厚,前期甚至故事有一点俗套,虽然后面还是出其不意的,但是已经觉得在前两本的对比之下,甚至没必要看了。

“我坐在彼得拉河畔,哭泣。

传说所有掉进这条河里的东西,

不论落叶、虫尸还是鸟羽,

都会化成石头,累积成河床。

假若我能将心撕成碎片,

投入湍急的流水,

那么,我的痛苦与渴望就能了结,

而我,终能将一切遗忘。”

我想我该当在三年前看这本书的。

而此时,彼得拉河畔的上游变成了一个故乡的名字,

在我毫无预期的情况下,这个地方在我的生命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书中劝人遗忘,

但我不能遗忘梦境中的那些小径,山峦,与田野,

不能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我说,我想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一如书中所讲的,

我的梦想也在索里亚之外的远方,才能实现。

“为了更大的追求——一个平静的灵魂,我牺牲了无数的梦想。”

“有梦想的人,灵魂是平静不了的。”

怎么说呢,

就像北野武说的那句

“虽然辛苦,但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也像小王子里面说的

“最透亮也最不安的人,把非常牢固的快乐抛在途中。忠于一切,但不忠于任何幸福”。

也像凯鲁亚克《在路上》讲的,

“我要和生活再死磕几年。

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注定铸就辉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

这些总让人坚信不疑,如果有使命存在,那一定是深藏在血脉里。

看到一半的时候,

这书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

神乎其神地荒谬。

“要想办法活下去。只有老人才不断回忆往事。”

emmm....可能确实是老了?

正当我这么想时,

后文就来解释回忆的原因了——

“或许爱会让我们早早变老,

而当青春已逝,又能使我们变得年轻。

然而,教我如何不去回想那些时刻?

这也是我提笔的原因——

试着将悲伤转成期待,

将孤独化为回忆,

这样,当诉说完自己的故事之后,

我就能将它沉入彼德拉河底”

在1993年12月10日星期五这一最后篇章时,女主因为更愿意选择理想的道路,从隧道中走出离开,男主却没有追上去。在这种情形下,他甚至没有多的解释,让我觉得男主并不够爱女主,但是他却确实是为能够和她过安稳的生活而甘愿放弃了使命。也许他很爱她,只是,比起爱的勇气和强大,他更懦弱。

在1993年12月10日星期五这一最后篇章时,女主从隧道中走出,男主却没有追上去。在这种情形下,他甚至没有多的解释,让我觉得男主并不够爱女主,但是他却确实是为能够和她过安稳的生活而甘愿放弃了使命。也许他很爱她,只是,比起爱的勇气和强大,他更懦弱。

“而我已重新走回了隧道,只是,这一次没有一个亲爱的肩膀可以依靠。我满脑子都是那些将死的病人、忍受着痛苦的家庭,那些不能再展现的奇迹、不能再造福人世的笑容,以及长踞一地的山峦。”

这里是说女主选择离开时的心里所想。她主动放弃了她爱的人,却在这个冬夜里痛苦地昏迷,几乎快要死去。遇到修道院的人,才被带回去救活。

人们总是认为被遗弃被抛弃,是很令人绝望令人痛苦的事情,

但其实主动放弃很爱的人或事物也是同样痛苦。

也许痛苦的从来不是什么所谓被抛弃的感觉,而是远离所爱的事物这件事情本身。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在一星期中降临,却在一分钟之内被夺走,而我甚至来不及对此说上一个字。”

一个星期前女主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也许是通过她的学业考试顺利毕业,找到工作,组建家庭,过一个安稳的人生;

而在与男主重逢后,她生命中可以不顾一切去做的事,是跟随男主去完成使命,她愿意以男主的使命为使命;

一个星期后的今天,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早已变成了为爱世人去承受未来的艰辛和痛苦,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化的使命。

“第二天,到了交换信物的时刻,她给了他表链,而那只表已经卖掉了;他给了她发夹,可她已剪掉了长发。”

很多年前我就有听说过这个故事,好像是叫《麦琪的礼物》,人们都觉得他们彼此相爱,为对方考虑,愿意为了对方换掉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

可是当时我就觉得他们并没有默契,他们也许是真的爱对方,可是却并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们好像只是自顾自地去爱。

“那个女人又为我斟了一杯咖啡,也为她自己斟了些,然后坐下来听我的故事。”

这里是说修道院的女人听女主讲述自己的故事。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做一个听故事的人也不错,好像从前在哪本书中看到过,有一个人,他开了一个饭店或者旅馆,他就在这里听过往的游客们讲故事,于是他由此经历了许多人的人生故事。

女主说:“但那的确是个征兆,那就是每个故事都有个悲伤的结局。”
修道院女人说:“你只看到最后的悲伤,却忘了其间的快乐时刻。你忘了曾经经历置身天堂般的喜悦,也忘了一切曾是那么美好。”
看到这里,我觉得
悲观主义者也许会觉得每个故事都有个悲伤的结局。
因此就像顾城的诗里所说,你不愿意种花,因为你知道花会凋谢,为了避免结束,你拒绝了一切开始。
但其实不是的,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们所经历的过程,和一路走来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故事的开端,总是适逢其会、猝不及防,
故事的结尾,也总是两朵花开、各自一方,
可是相遇本身就是奇迹,
花朵的开放,种子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在开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阳光风雨白天黑夜,直到最后衰落凋谢,
这一切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是真正所拥有的。
我们所拥有的从来都不是开花和凋谢这两个动作,而是中间那么那么长长的过程。


修道院女人告诉女主说“把你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将它从你的灵魂中掏出,写在纸上,然后再丢弃它。传说,彼德拉河是如此的冰冷,所有掉进这条河里的东西,不论落叶、虫尸还是鸟羽,都会化成石头。将你的痛苦丢进河水中,或许是个好主意。”

看到这里,我觉得写作确实是这样,只管去感受,

但是我并不把什么丢进河水中,因为我并不打算遗忘。

“我会一直坐在河边陪你。如果你要回去休息,我就睡在屋子外面;如果你要走,我就在后面跟着你——直到你赶我走,我才会离开,但是,此生此世,我都将永远爱着你。”

这里是男主后来终于又找到了在彼德拉河畔写下故事的女主,

看到这里我更加觉得,人们一直以为爱与不爱是痛苦的根源,其实不是,离开才是。

“走吧,我们去拿你的行李。”他说,“因为梦想就意味着行动。”

好的这里可以说是happy ending 中的open ending了。他们要一起去实现梦想了,并且相信在通向使命的道路上,即使偶有背离,也会被命运给予第二次授权使命的机会。

那为什么说是open ending呢?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去做登山事业的先驱者,而先驱者往往是艰辛的殉道者,所以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困难和艰辛,几乎是已知末路,但向悲壮走去,怀着爱与使命,丝毫不觉悲壮地向命运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