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物质的迷醉》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1-17 08:32:4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物质的迷醉》有感
 

2024年我给自己暗暗立下了一个flag,叫“啃硬书”。

是的,我已经厌倦看那些软绵绵的书了,看那些可以快速翻完的书了,看那些浮浅的漂浮着知识泡沫的书了,我要啃硬书。

在今天这个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介的时代,看书已经颇有些不合时宜更何况看那些硬书呢?可是看书,仍旧有一个最好的理由,那就是能帮助我们进入一种“深度的专注状态”。

这种专注状态,已经是一个奢侈品,而一本让你看不太懂的书,就是帮你得到这个奢侈品的优惠券。

就像这本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所写的《物质的迷醉》一样,翻开一看,这写得啥呀?读不懂。硬着头皮读下去,渐渐有点感觉了,读到好的地方,就忍不住划线,划线与其说表达了我对作者的认同,倒不如说表达了我对作者思想正好契合于我的感谢。

于是,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便渐渐进入了书名所指的那种“迷醉”,迷醉于语言和思想的连珠炮似的轰击中。真正的学习,是处于一种“震惊”中,我必须去不断地寻找能给我带来震惊的书,那些玉树临风、鹤立鸡群的书,那些可以把我彻底征服的书,并借由这样的阅读来反抗这个快餐化的时代。

在这本书里,我划下了很多的句子、段落,其中有一段我抄录给大家看看:

对幸福的理解是种典型的误解。为何要追寻幸福?我们为什么必须幸福呢?一种如此宽泛、如此抽象,又与日常生活如此息息相关的情感能从哪里汲取它的养分?无论一个人如何看待幸福,幸福不过是人和世界的一个协定;是一次道成肉身。一个以幸福为主要追求的文明注定会走向失败,变得夸夸其谈。理想的幸福是站不住脚的,一如完美、绝对的爱,或完全的信仰,抑或永恒的健康,都是站不住脚的。绝对是不可实现的:这个神话在清醒的头脑面前无处遁形。唯一的真实只有活着,唯一的幸福便是知道自己活着。


“追求幸福”几乎是我们中国人灵魂中的一个默认设置,同时也是一个魔咒。
“追求幸福”背后的假设便是:此刻的我,并不幸福。
而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幸福”正在等待着我,我现在经历的千辛万苦、负重忍辱,都是为了那个遥不可及但终会抵达的幸福。可是万一,忙忙碌碌、兜兜转转一生以后,却发现幸福仍旧永不可及呢?
那不如,就在今天,在此刻,去刺破这个幻象,去刺破“幸福”。
“理想的幸福是站不住脚的,一如完美、绝对的爱,或完全的信仰,抑或永恒的健康,都是站不住脚的。”
请大家自信一点,我们可以拥有的永远是“残缺”。
可是残缺有什么不好呢,不幸福又怎样呢?至少,此时此刻,我们都还活着,我们可以呼吸,可以思考,可以置身于这个嘈杂的世界,可以阅读,可以聆听,可以碰触一草一木,可以做一切你可以做的一切。
我即是我所是,而不是任何其他。
而相信这点的人,在此刻,其实已经拥有了“幸福”。
即,不存在“完美的幸福”,但是存在“残缺的幸福”。此刻的你,就是一个残缺的幸福。
因为真实的残缺,比虚假的完美,要好一万倍。
我想要的便是我所有的,我喜爱的正是我所要的。
我在这句话前驻足徘徊良久,随即被这句话暗含的力量所充盈。想想写下这句话的人,他的内心有多强大呀,他是多么的自信啊,他的内心里盛满了光明。
我感谢这句话,他给了我力量,他让我感到欣喜。
人类行为中,我最欣赏的或许便是放弃。倒不尽然是摒弃享乐、罪恶与阻碍,而是抛弃一切伟大的谎言,放弃骄傲,放弃迁就顺从,放弃所有我们认为本身是好的,其实根本无关痛痒之事。


社会的主旋律是教我们如何得到更多,可是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如何放弃。放弃也是一种得到。比如放弃枷锁,便是得到自由。放弃骄傲,就是得到新生。放弃谎言,就得到真理。
更有启发的是这句:
“放弃所有我们认为本身是好的,其实根本无关痛痒之事。”
想想有多少事,是诸如此类。
比如有一次,我破天荒地买了一盒男士面膜,因为我即将为自己录制短视频,我突然对我的面部皮肤产生了不自信和焦虑,于是我买了一盒面膜,并且覆盖在了自己的脸上,一种冰凉的湿润感袭来,一个软绵绵的、黏糊糊的面具,难道可以拯救我吗?不,这只是一件“我们认为本身是好的,其实根本无关痛痒之事”罢了。
那个无聊地躺在床上,敷着面膜,任由不明液体流入嘴角的我是多么愚蠢呀!
没有一事一物是无关紧要的。我也识得天空的颜色。云的形状。太阳的光。我在窗边的墙上画上参考点,然后看着十字窗格的阴影缓缓伸向2点34分的十字,接着是3点07分。有属于自己的景色是件好事,不妨有些可以观察理解的物件、小记号、斑点、微型事件。它们迫使你保持专注。迫使你在这个充满奇形怪状涂鸦、符号、温和而悲惨事物的世界里谨小慎微,做个真正的点。它们让你在生存的重压下低头,它们让你四肢伏地、学会崇敬。在我的房间里,在街上,在城中,在这一整片土地上,甚至别处,存在诸多小小的神明,而我为他们中的每个躬身叩拜。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四周,存在着“诸多小小的神明”,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匆匆略过呢?好像它们的存在就是不存在,就像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存在也是不存在一样。我们时而傲慢,时而自卑,时而洋洋得意,时而追悔莫及。因为我们被太多的欲望、幻觉、理念、谎言所撕扯着,却忽略了那些微小的、实在、可触摸、可观赏的事物。

我们以为,错误地以为,我们是被奔涌而来的事物决定的。正确的说法是,我们是被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决定的。当你凝视一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在此刻的美就塑造了你。当你凝视一棵毫不起眼的小草的时候,这棵小草悠然自得的存在就塑造了你。当你凝视墙角一只缓缓前行的蜗牛,这只蜗牛气定神闲的生命质感就塑造了你。当你与一位摆摊卖菜的耄耋老者对话,这位老者一辈子的生命之书,那所有的故事和遗憾,都经由他颤抖的手掌,托付于你。

这就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本应如此的互动方式。我们关注,我们瞩目,我们聆听,我们获得理解和被理解。所以,“没有一事一物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的疲累,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当成了工具。我们让自己服务于某个目的、目标,这个目的和目标可能是一种理想中的自己,或者理想中的孩子,理想中的配偶等等。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就是目的本身。所以我们成为自己,就已经够了。因为我们所栖居的世界,本来就是自成而自为的。

无目的,但并不意味着荒谬。水无目的,风无目的。创作是没有理由的。大地、太阳、银河没有目的。京巴狗、海马、鳄鱼,又有什么用?还有毛茛,还有菊花,又有什么目标?我倒想知道什么物体、动作、思想或自然逻辑的形式不是无故而成的。当然,它们也有用处。它们在各自的系统里是有用的。它们参与。它们创造联系。但它们的天性之外,除了成为它们所是之物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目的。

而这种无目的性是美的,恰恰如此。它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是正在发生、自给自足的上升,无所谓诞生的缘由,也无须经停休憩,只是完全被自己的气息所鼓动,因动力而攀升,成为动力本身。

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的人类,正应在此处,探寻美的平和。它须有万分勇气与极度天真,才能接受这徒然流逝的景象。……

读硬书的作用是,它会对我们的头脑带来冲击,即便这种冲击会引发不舒服。而阅读本来就是一种自我革命。

但是这个过程必定是艰难的。每个人的头脑都是铜墙铁壁,就像山核桃一样,嘎嘣硬的,而我想寻找的,就是一个核桃夹子,能把核桃的壳敲开,来释放许许多多被禁锢的灵魂。

我们去读那些不易理解的东西,去思考从未想过的命题,去质疑自己固若金汤的观念,让自己不舒服、难受、想逃离,是为下面这件事保留一点希望:刷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像雨刷器一样,扫去我们意识上的蒙尘。

毫不掩饰地说,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智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