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厌女》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1-25 09:37: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厌女》读书笔记

这本书在前几年基本上被奉为女权圣经,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但我看不下去这本书,看不下去的原因是翻译。“这本书这么有名,我看不进去应该是我的问题”,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花了三天的时间,反复的打开了这本书。最后看完了。


     《厌女》这本书现行的只有王兰翻译的这一个版本,看得我实在是很难受,每个字都是中国字,但是翻译过来完全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举个例子:语言世界先于个体而存在,每个人都只能后来降生于那个先已存在的语言世界里。语言不是自己的东西,属于他者。“女人”的范畴在自我诞生之前已经存在,个体从他人那里接受“你是女人”的指名。“对,我是女人。”当个体如此自我定义之时,“女人”就诞生了。正如阿尔都塞所言,当一个人回应“喂,那个女人”的质询(interpelation)时,女人的“主体”就诞生了。反正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我硬是没明白作者想说什么,译者自己知道吗?当一小段是这样的文字,读者尚且能够多读几遍,但是整本书都是这样的之乎者也,还有频繁出现的“他者”,语句结构完全不是中国人习惯的,典型的翻译腔,拿腔拿调的,让人完全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内容来说,仔细看了看作者的目录。按照行文思路,作者是把不同人群的厌女症状进行一个划分,然后一一阐述。目录比较零散,我分成了四个部分。其中第四部分是没有的,是我自己从特意拆出来的,因为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也是深受启发的部分。

1

  【男人的厌女】女人讲究关系,男人追求占有。喜欢女人的男人并不是喜欢女人本身,而是喜欢把女人作为荣誉、勋章、战利品拿去炫耀的这一部分。这也就是把女性物化,征服女人是他们作为男人的象征。在男人的群体中,他们排斥男同。男同中在性爱中“被插入”者(小受)是被女性化的一方,是屈辱的代表,男人群体为了维护自己掌握者的主体地位,会排斥男同,也就会排斥自己变成了“女性”的一方。无人气男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性吸引力的男人,他们往往不掌握外貌、权力、金钱、体力等等竞争优势,在东亚社会这样的男人往往更加一言难尽,一旦拥有女性伴侣,通常会用使用暴力威胁来维护自己的主体地位,在网络环境中前些年创造出来的词语“国男”其实就是替代日本的无人气男这一角色,在网络上能看到那些颠三倒四的发言,也大多来自这些群体。男人是知道自己怕什么的,在最初,辱骂一个男人最不能忍受的词语就是娘炮、娘。而这些具有“女性特质”的男人往往会受到男人的排挤,甚至是霸凌,周深就深受其害。

2

【社会中的厌女】社会中又是怎样厌女的呢?职场潜规则、性骚扰、资源职位分配不均等等因素,相信但凡求职过、工作过的女性都能理解。其中春宫图里是怎么体现厌女的呢?女性在这种黄色资料中通常处于被凌虐、被欺压的状态。但是女性其实并不依靠男人的阳具就能获得性高潮,这些只不过是为了男人的自我感动,男人们通常会说,我为了让你获得快乐使尽浑身解数,好像这是为了女人服务,真的是这样吗?真相是——很多女性为了照顾男人的自尊通常会假装性高潮。女性的性快乐并不是靠容纳阳具达成的,与男人并不相同。


3

【家庭中的厌女】来到了家庭中。厌女好像瘟疫,通过家庭内部就能繁殖传染。首先男人是厌女的,结婚后对自己妻子传导灌输厌女思想,生育小孩以后,女儿在父母和社会环境的教育下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自我厌恶,而儿子也从内心崇拜属于强权的父亲,在价值上并不崇拜自己的母亲。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母亲是很有可能嫉妒自己的女儿的,但是不会嫉妒自己的儿子,因为不管自己的儿子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母亲都不需要和他竞争。母亲会希望自己的女儿获得幸福,但是内心是很复杂的,这其实是在家庭中存在雌竞。


4

女人自己作为女人为什么厌女呢?我们先来看几个有意思的群体


群体一、作为父权制代理人的母亲,在当今中国女权文化里有一个词语【男人的伥鬼】,中国话真的很有意思。伥鬼(古代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助虎伤人,喻帮恶人作恶)。举个例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母亲本身就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但是在自己身上又把重男轻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群体、为了排除自己身上的女性身份,将自己变成“男人”、阳刚、不承认自己身上的女性色彩,当一个“名誉男人”,被网友骂上热搜的“白男士”白鹿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个群体、为了争夺男人展开竞争的女人——雌竞。作者提出,女性比男性更难形成同盟关系,更难形成友谊的原因是——女人把对方都幻想成那个被男人看上选中的竞争对手。

第四个群体、当道德标兵,当贞洁烈妇的女性,并且随时检举揭发那些不守妇道的女人,一生引以为傲的“圣女”。

文化的驯化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想到了印度。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非常严格的国家,在顶尖的婆罗门、刹帝利人数是比较少,那为什么下层的人数较多的吠舍不进行反抗呢,因为他们还有第四种层的首陀罗还能压榨,一旦反抗成功,那么他们将无人可以压榨。是不是觉得我说的话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那你换个角度来看,

如果把严守妇道的女人当成第三层的吠舍、不守妇道的当成第四层首陀罗,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维护印度的是制度、是国家暴力机器,但是维护这的是什么呢?

答案就在题面上,是妇道,也就是三纲五常

一直以来女性都被教导成要柔弱、要温柔要善解人意。现在被人夸“宜室宜家”、“适合当老婆”、“贤妻良母”为什么会被当成骂人的话?很简单,因为这些词句下隐含的是男性的凝视——你是一个对男人来说方便的人,适合为男人服务的人。

2023年TVB台庆剧对人最大的否定居然是:“找个男人嫁了吧”

但这其实也是文化的锅,女人也不是生来就柔弱的,而是在失去社会生产力后发现,性格温顺更能满足男人的占有欲、一代一代把这样的经验教导,最后固定下来的格式,形成的贤良淑德的文化。但是这样的文化格式随着生产力的改变,机械化的高度发展,也会随之改变。我对此是非常乐观的,经济建筑必然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女人,甚至有可能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5


最后的最后,我对这本书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确定是不是译者的问题,我去看了上野千鹤子的另一本书《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最后确定是作者的问题。

第一,这本书的逻辑框架其实是不清晰的。

第二、作者在文章里的叙述阐述得更多的是现状,一旦涉及归因,就难免变得有些主观。在同类型的《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作者是通过大段的论证、数据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辅证的,但是本书的作者往往是通过身边人、某个人、某个电影片段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并不代表该观点不正确)观点的形成原因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经验。
第三,我看这本书觉得每一篇论述是混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的举例比较零散。

这本书在豆瓣上能高挂9.1的高分,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本书本身价值能堪比余华《活着》(9.2分),而是这本书戳破了一些现实,带给中国女性更多的思考,把厌女这样的观点带进中国,启发更多的女性,促进中国女权的自由生长,书中提到很多观点带给人新的思考方式,这才是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