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忏悔辞》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2-28 08:15:3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忏悔辞》读后感
 

        近期,读了张承志先生的《忏悔辞》很是感动。在我看来,这是他继《寺里的学术》之后的一篇重要的思想之作和启蒙之作。张承志先生的这两篇文章,将是东土伊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启蒙之作。

        我与张先生没有谋面之交,一因他是前辈不便打扰,二因他是有重大成就的人作为晚辈只需谦虚多读他的文章就可以了。张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我们只能望其项背的。

        我对张先生的言辞是真诚的,是发自肺腑的。对他的认可不是因为他是名人和有众多成就而附和,而是他有很多值得我们谦虚学习的思想和品质。

        其实我与他也有差异的地方,如国际时政的观点,这可能与双方的生活背景和阅读背景有关。所以,我说我对他的言辞是真诚的。

        张先生的《忏悔辞》中有很多亮点,只有阅历深厚的人才能窥探它的深意和价值。因为张先生是语言深刻的作家。描述问题没有我们直白。所以此文我读了三遍,还需继续多读才能了解它的深意。对我来说此文的《序》、《辞》、《校》、《念》都是无懈可击的,找不到一点需要调整的地方。所以,我像以前推崇《寺里的学术》一样非常推崇这篇文章。

        不过,由于评论区有不恰当的评论,所以我就写此文推荐时,顺便多啰嗦几句。当然,评论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言论是非常推崇张先生的这篇文章的。

        这篇文章用少量的文字描述让我展开遐想的视野有:一、“在千四百年的时光长河中,我们更多看到共同体的沉浮百象。它是能被摧毁的,并不像在书本那样永存。”不是吗?昔日广州、杭州、泉州、杨州、南京的共同体后裔何在?二、“当历史面露狰狞时,凡人早已无计无力,万物惟凭造物拨弄,风雨浮萍,尸骸泡沫,哀叹饮泣,此伏彼起。”不是吗?西北和云贵咸同年间的很多坑尸背景就有这样的场景。三、“全球蔓延着的疯狂的‘他者憎恶’”。不是吗?首先是中东对极端主义挑起战火造成灾难的漠视和麻木,应了一句话,我惹不起你我还躲不起你。其次是欧洲的排穆,其三是东土的遏制。这些大背景的根源就是极端主义引发的恐惧症,从而转变成他者的憎恶。

        全球明的和暗的“他者憎恶”让我想起了评论区的观点:“有些人,暨无深厚的阿语造诣,又无经学背景,仅凭某领域有过人之处,就自负地大肆跨界指点江山,真是令人哭笑不得。”针对评论区的这个观点。我只能弱弱的问一句:百年来的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领袖和政治领袖们的阿语造诣都没有深厚的人吗?但百年来的阿拉伯世界的境况又如何呢?另外,历史上东南沿海共同体的沉没不是一直由阿文垄断伊教的讲解权吗?那为什么衰落了呢?三、咸同年间的灾难不也是由阿文继续主体垄断伊教的讲解权吗?四、当今从阿拉伯世界到欧洲,从伊教世界到印度再到东土的“他者憎恶”,教界的主体力量不是阿文阿訇吗?所以,阿文阿语只是理解教门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视野图境。安萨里说过,宗教学是最高的知识学,要理解它必须具备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哲学、文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另外,我们要承认语言在主体上是相通的。因为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人类啊!我从一男一女创造了你们,并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群体,以便你们互相认识与交流。”民族的不同存在主要是语言、文化习俗和一定的地域环境。真主让人类成为不同的民族,又能让我们去互相认识,这说明不同的语言通过翻译,是能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所以惟阿语论不值一驳。

        在《忏悔辞》一文中,张先生用大量的篇幅阐释了“亦智提哈德”的重要,即言论自由的重要。并阐释了“吉哈德”的主旨意思是努力和奋斗。这是本文最重彩的地方。因为关闭“亦智提哈德”的大门禁锢了伊教的学术思想数百年。不过,针对这个问题,评论区也有异议,不过说得还比较委婉和中肯:“伊智提哈德,创制,如果没有一个水平上的界限,人人皆可创制,法源的历史背景、搁止与否、圣训等级、框架限定等诸多因素不综合考量,恐怕教门混乱不堪,好比我喜欢读先生高水准的文章,不喜欢看不入流的心灵鸡汤,这个意义上,专业是衡量的唯一标准!”不过,此评论看视中肯,但在事实面前也不值一驳。如阿拉伯世界和伊教世界以及东土,“伊智提哈德”的大门没有真正大开,就不乱吗?所以治乱的方法是,打开“伊智提哈德”的大门,提高民智和教界的综合文化水平。

        我们从历史来看,伊教和伊教世界的萎靡不振,是“伊智提哈德”的大门关闭后。而伊智提哈德的大门开启的时候,恰恰是欣欣向荣的时候。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当逊尼派伊智提哈德的大门关闭后,阿拉伯人的世纪就慢慢没落了。

        十世纪中叶以后,学者们将伊智提哈德大门关闭,因循守旧占了上风,伊斯兰教法进入“塔格利德”时期,教法学术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当然其它诸如哲学和政治学的学术更没有气息。1258年2月10日,由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军队攻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并把阿拔斯王朝最后一位哈里发杀死,标志着阿拉伯逊尼派的统治世纪结束。不过,在西班牙由于后伍麦叶王朝等阿拉伯人没有关闭伊智提哈德的大门,又继续延续了二百多年的繁荣,直至1492年西班牙王国才将阿拉伯人赶出了欧洲,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统治了700多年,在这700多年的时间中,虽然许多百姓普遍信仰了伊教,但由于没有实现本土化,一当西班牙国王恢复西班牙语后,没有根的伊教就从西班牙消失殆尽。

        后来,奥斯曼土耳其人虽然在欧亚大陆举起伊教的旗帜兴盛600年,是因为他们的脑子里禁锢伊智提哈德的元素不多,不过后来还是不同程度地受禁锢了,所以也就逐渐衰弱了,并在一战中失败分裂。所以,伊智提哈德这副良药不能没有,本土化这条道路不能没有。关于后者,我在二十年前就具体阐释过。不过因为人微言轻只能算是对自己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