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黄灯家访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2-20 07:38:0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黄灯家访有感

      小女孩正在认真练习轮滑,突然,我这个穿着睡衣散步的不速之客打扰了她。身后的那只狗立刻警惕起来,不停冲我摇着尾巴。一只膘圆体壮的流浪猫“嗖”的一声从狗身边闪过。疫情结束后,小区里的流浪猫一改以往的凄厉惨切,多了很多栖身之处,超市里都有了物美价廉的小包装猫粮,它们的生活也由此改善。尽管位于城市边缘,却总从手机里能够看到天下事,仿佛也就知了天下事。加之家人朋友多年理解,可以让我安静地发呆放空,多年所有心愿一朝实现,忙于生活,忙于过年,忙于慵懒。就在昨天,发现,假期又要清零了。

       感念于多年不可说之状态以及各路好友仗义陪伴,我有未尽却不想尽之责,也多了不枉尽之轻。感慨前半生知识不断更新,以至于我读研时阅读的很多理论书已经“过时了”,而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让很多行业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危机与挑战,我甚至在想,我们是否还需要教育,我们是否还需要教师?

       此时也许应该回头看了,回头看看那些教育资源短缺落后的地区,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而黄灯的书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这些落后地区的想象,黄灯的家访,与其关注很多的是自己的学生,不如是这些孩子的父母辈,那群赤着脚走过饥寒,奋斗中为下一代打拼的人。

       时至今日,我们的很多书写,对走过的饥寒与赤贫,很少有过多的笔墨,再过段时间,恐怕更多的都是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理解与霸凌了,被淡化的环境因素再次被淡化,让我这个本不擅长观察环境的人在幻境中似乎无法醒来。这些,却正是一个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所要警惕的。

       我曾经在东北的高校工作了十余年,度过了我的青春与壮年,我也奔袭过各大学城,在体面的,不体面的教室里授课。记得有一次我在A大学最好的研究生教室里对学生说,条件太好了,大家要好好看资料。而那天刮了春天最猛的风,带着黄沙抽打着窗玻璃,我们就在窗的另一边看亚里士多德。我面对的学生社会经验都比我丰富,他们早在读研前,很多人为生活所迫,早早开始挣钱,黄老师以往文章中写的学生,我是如此熟悉,带着最凌厉的世故,在课堂上奉献最合适的乖巧,自然我作为老师也不想亏欠,总是回报以最温柔的成绩,久而久之,对学生“得道”抱怨渐多,对学生的世故越发警惕,人反而越来越温和。好在时间是最好的润滑剂,这几年看到他们成家立业,或者有很多人生感悟在各平台分享,每及如此,我感动莫名,我很想对他们说:尽管我“不响”,但是我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恰好就是他们的学生时代。尤其到了研究生阶段,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工作与家庭,匆匆答辩,匆匆告别,匆匆礼成便迎来了小生命的降生。抑或事业蓬勃,佳人相伴,再来一份致谢礼,朋友圈里都是理想的人生,红包也网络相送了,很少有人再记得那天下午教室外的黄沙与教室内关于戏剧性的争鸣。也许当下的教育,奉献更多的是舒适区与青春记忆,大学前的打拼与大学后的分化被一笔带过,教育成为自行培育掌握学习方法,知识在不断更新,信息永远泛滥过剩,师生代沟加剧,学生宁愿看手机也不会多看一眼你那张老脸,他们的故事与梦想,是准备用来告别,还是沉积成某种表达呢?

        感谢黄灯老师,用另一种实实在在的书写方式,记录了某种生活状态。

       我有段时间一直在教学生变现,后来发现这条路委实走不下去了,财富永远是梦想,而知识的更新赶不上算法的迭代,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制造了很多幻境,变现的是运气,跟不上的是财富的流通速度。前晚偶尔在微信读书上看到布尔迪厄的另一本书——《世界的苦难》。

       事实上是布尔迪厄的《法国各阶层人物纪实》,当我过于熟稔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各种手法,或者对虚构类影视作品的套路过度审美疲劳时,我渐渐在社会学的深描、田野、访谈、口述史中找到了另一种出口,一种扎扎实实地观察社会生活变迁并加以记录的写作方法,在那里看到最接近真实的世界与人。

       这些还没有被验证,包括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我想,人类实践的历程,应该有一部分还是需要被手作铭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