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茶馆》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4-04 08:36:04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中的世间百态

韩煜


一滴水可以激荡起大海的波澜,一汪泉可以映射出世间的百态。将目光投向社会的深处,社会的角落,那里凝聚着最纯粹的烟火气,却也投影出社会中的灰暗。

老舍笔下的茶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茶馆本身是一个载体,只是社会的一个细节,但也可见一斑,反映出社会的变革。“吃茶”这种行为让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聚合在一起,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因此,茶馆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几乎浓缩了这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上演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老舍先生描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生活环境极为恶劣,每个人似乎都具有利己的倾向性,生活于世,处事圆滑,为的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体面。在生活的重压面前,道德与世间大爱沦落到何种地步难以启齿。

就拿裕泰茶馆里的王掌柜来说吧,他是一个精明、有些私心的人,他做事很圆滑却又显得很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溜须拍马。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不禁让人心酸。这一情节,就如同欧亨利小说的结尾一般,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含泪的微笑。也许赴死是这位掌柜的最终归宿,因为只有如此,他才不必忍受世态炎凉。但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足以看出这个社会的险恶与黑暗。老舍先生描写这样一个人物,通过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充分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在那样一个年代,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样的社会极为现实,因为不论社会本身如何发展,腐败与黑暗仍然是存在的,是难以避免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感到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幸福的时代,可以保存内心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向着自己的目标执着前行。

虽然有人常说,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的性格,一个人的品性的形成往往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当在一个黑暗的,动荡不安的社会,我们常常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放弃自己内心所坚守的信仰,变得人云亦云,过分融入社会大潮而丧失了自我秉性。然,私以为,光明的真正起点是自己的内心。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我们最应该做的应当是自己内心的精神建设,正如有篇文章中所讲到的那样,当你内心光明的时候,社会便不再黑暗。黑暗面,负能量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所能做的是在自己的主观层面留存光明的种子。只有拥有光明的种子,我们才能够点亮光明的未来。只有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光明的时候,这份光才具有辐射效应。才能够感染更多的人。

老舍创作《茶馆》的意义我想不仅仅在于批判。批判过后应该是反思,是进步。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但我们不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认识社会的黑暗是教会你将善良插上锋芒,而不是让你处处设防,互相猜忌。待人以真诚,待人以大爱仍然是这个社会应当崇尚的。个人的利益虽然重要,但我们依然要坚守住内心对于善良的标尺,不要为了所谓的利益而丧失自己的道德良知。

茶馆虽小,却折射着世间百态。独守内心的一方净土,才是这个社会光明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