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偶然看到作家辛夷坞的一本书,一发不可收拾的全买了,全看了,不止一遍。
其中最有名的是曾经被拍成电影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过反倒是这一部只看了一遍,也许因为看过电影后被先入为主的代入,没了新鲜感和想象力。
就像看随机推送的新闻或段子总要看评论一样,在番茄除了看小说,听小说,还喜欢看“段评”(针对段落发表的评论),偶尔也发表自己意见。
辛夷坞不是现在流行意义上的那种网红作家,大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生人,也不是琼瑶阿姨式海枯石烂、玉碎瓦全的极致爱情故事,更不是当下流行的霸总、下药、家族生意等震惊四座又明摆着胡说八道、快餐式没营养的流行小说。
辛夷坞书里的男主人公经常被网友评论为“渣”,配不上女主,故事的结果是“he”的情况也很少,男主是又“渣”又“深情”。这个或许也是抓住读者心理的一大高明叙事手段,彻底的“渣”,也就没了后续故事,就像生活中一样,彻底的渣男渣女会从你的记忆和生活里彻底被抹除。
对于细节描写更是写法很特别,精准又耐人玩味,即使女二、男二的描写也让人感觉恰到好处。
做出坏事的人,心理描写更贴近人性,男女主也没有过大的“主角光环”,就像身边的你我他。
经常看网友下边评论说男主做法太伤人、太恶劣或者太冷酷,太卑微、太懦弱等等,其实我一点不觉得。反而觉得挺符合人性,只是有的或许还更比现实里要“深情”一些。
那天看到一个视频说有的人就是特别讨厌,感觉一辈子不想再理他(她),即使是每天要见面的同事,也可以两年不说话。
有评论说“那你还是不够成熟”、“等你遇到一件需要向她(他)求救的事时,就会明白了”……
就像辛夷坞的小说,聪明、家庭好的男孩总是急脾气,不够有城府,懒惰不喜干家务,勤快、自律想的周全的又出身贫寒,自卑和自负、懦弱心理伴随一生,可能导致错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其实,人性最复杂,除了天生极端自私而又奸诈的人,多数人是差不太多的。
如果有一种指标和方法能把一个人综合起来,揉成一个个样本一样的东西来比较的话,基本不会差太多,大多数人在中间的80%--90%的区域吧。
就像你拥有了A,或许就再也不能得到B,如果你都想得到,那么或许就会失去A和B总和的东西而不自知,感情如此,工作如此,家庭和生活亦如此。
摘一段“针尖蜜”里边的文字:
“在老家时,卫嘉无数次想象过南方。他熟悉的是旷野、长草、无遮无拦的落日,天高地阔人寂寥,所有思绪被稀释至麻木。他疯魔了一般重拾书本,割舍故土,只为了见一见什么是陈酒的“陈”,木樨的“樨”,什么“甜丝丝的”却又能“激烈香成阵”。等他终于如愿,他闻过了桂花香气,也感受过南方湿漉漉的风,松软的泥土,还有密集楼道中的人味儿……却始终不能习惯这里的温存粘稠和浓得化不开的人心纠缠。
南方和北方,责任和逃避,趋光和自毁,克制和欲望……他好像注定是个两头不靠岸的人!”
好的作者书写人性底色,让你不会不顾一切的偏爱好人,也不会简单粗暴的诋毁恶人,而是很有感怀的理解任何人,同时,更能明白生活本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好和坏。
在各种感悟中磨练性格,直到得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