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自己的意料前行,总会发现惊人的结局——《恶意》也毫无例外。
东野圭吾以精巧的布局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带给我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书中介绍一个刑事案件,野野口修(以下称“野野”)精心布局杀害自己同学日高邦彦(畅销书作家,以下称“日高”),警方(书中称之为调查一科,类似我们国家的刑警队吧)迅速锁定了凶手——被害人的好友野野。然而,这起案件的诡异之处在于,凶手很快认罪,可作案动机却扑朔迷离、犹如雾里看花。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层层迷雾被逐渐拨开,真相却令人毛骨悚然。
野野在动手杀害日高之前和之后均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设计,按照其布下的一个个证据所形成的陷阱,警方一次一次被误导,可以说杀人凶手对证据的准备或者是伪造的水平简直是登峰造极、天衣无缝。杀人案件的背后是野野不仅精心策划了这场谋杀,还处心积虑地伪造一系列证据,一步一步抹黑日高的人格,让他身败名裂。
野野在使用自己的思维,引导警方的调查,甚至于侦查人员没有进入错误的思维圈套时,他会不动声色地进行某种的暗示或提示,也难免留下一点点破绽。拨开一层层迷雾,野野被警方抓捕,这一切全部在野野的计划之中,根本不在凶手野野的杀人计划之外。
但是,有一点在完全在野野的所有意料之外——一个曾经是他在中学教书时的同事改行干了警员。
读过东野圭吾系列小说的人对此人并不陌生,警员加贺,全名可能是加贺恭一郎,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经常由一个深邃、瘦高的男人扮演,始终不爱笑,很深沉、很忧郁,反正不是周星驰那样的。
在《恶意》中,加贺负责侦查日高被杀害的案件,很快锁定了案发第一现场的目击证人之一野野,实施抓捕之后,野野也对作案的过程一一如实供述,积极配合,自愿认罪认罚。但是,当谈到作案动机时,野野却三缄其口,拒不交代其作案动机,希望尽快结案。
从刑事诉讼的程序上讲,未查明动机的案件不在少数,也不影响对被告人的定罪和量刑,一般情况下,有充分的证据摆在那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也予以供认,移送法院定罪是极为普遍的情况。加贺所在调查一科的领导们也都觉得案件可以结案。
然而,加贺却对野野的作案动机产生了疑问,并基于自己的直觉展开了相应的深入调查,以揭开犯罪嫌疑人野野所不愿意触及的作案动机和背后深层次细节。
有人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书中的人物野野恰是如此。
细心的加贺从搜查中发现一张照片开始,展开对死者日高前妻因车祸致死案件的调查,而从这个看似并不相关的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加贺发现这仅仅是野野布下一个“迷魂”阵,而凶手不在于通过这些误导让警方去选择错误的侦查对象,而仅仅在于隐藏其犯罪动机。
细节总在隐藏在不经意之间,日高前妻的一幅照片折射出一些不为人知的案件线索,最后无论是加贺警员对那个半年前已经准备好的录像带,以及带有凶手指纹的刀子,加贺都发现了其中的值得探寻的“背后故事”。
说实在,如果我是一个警察,我简直是差远了。在追查犯罪动机的过程中,居然如此下功夫,且不按照常人的思维去发现细节,这样的刑事侦查员令人佩服。
野野口修是个高手,这个高手用普通人的思维去误导警方,按照通常的思维,真相会被“雪藏”起来,人性深处的“真相”也会被隐藏起来。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对人性的深刻剖析非常深刻、入木三分。野野对日高的恶意,并没有源于任何的仇恨,而是一种毫无缘由的嫉妒。野野的一句话归纳了他的杀人动机:“我就看他不爽”,日高在写作方面的才华和取得的成就,成为了野野的“眼中钉”。
野野的心理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最黑暗、最难以捉摸的一面,东野圭吾通过一个杀人案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雨果说:“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恶意》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