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今年看了电视剧后有戒断,所以跑来二刷《我的阿勒泰》,去年第一次看这种散文书,可以说是没怎么看进去。而这次看完电视剧再来看书,感受完全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有了人和景的画面让我代入,书里的句子变得更加鲜活了。
我觉得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广阔的景物描写。辽阔的大地生不出狭隘的心,书中的景物描写总是如此盛大,“大地辽远,动荡不已,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我从小生活在城市、乡村,到处都是房子,在记忆中,从来没有看过四分之三的天空,所以我向往书中旷大的世界,没有任何遮挡,没有任何阻碍,眼中所见只有自然,只有一汪蓝天。我想,在我有生之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世界时,我一定会哭的,也许第二次、第二十次也还会。但是常伴这样醉人的景色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交通、物流上的种种不便。很难想象漫天尘土中,作者在颠簸的戈壁滩上,骑着摩托车迷路会有多么绝望,而这却是当地人日常交通来往所必经的。新疆之大让来往变得不易,但也就是因为这次迷路,作者邂逅了戈壁滩上的玛瑙,透黄的质地中渗着微红的血丝——一场美丽的意外。在找到回路时,作者内心不是解脱,而是在想“我此后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就像我们人生会经历很多煎熬难耐,但是在终于挺过来了之后,又会怀念那时的初心热血和一切奇遇,可是我们再也无法这样刚好遇上了。生命中的每个际遇,都塑造了现在的我们,就如史铁生说的一样,“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在书里,你可以看到“一路上积雪及膝,白茫茫的原野一望无际,没有一行脚印”的漫山雪景;可以跟着作者走过万无一物的荒野,然后突然撞见一棵树,感叹难以言喻,真正读懂一个生命的意义;可以看到群山绿洲“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行进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可以感受“每当抬头看到这太阳,都好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一样——心里微微一动,惊奇感转瞬即逝,但记起现实后的那种猛然而至的空洞感却难以愈合”。这本书里好的描写、壮大的描写太多了,可能更多给我的是享受吧,如果喜欢自然的人多想象,看这本书应该会很舒服。
另外,这本书很喜欢在平静叙述中,传达一些道理,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在平静中娓娓道来,苦难好像就显得没有那么深了,遗憾就显得平淡了。书里有怀念外婆的一章,探讨了死亡的话题,有因时代变更导致荒漠生意没落的故事,探讨了人生变故的话题。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最后一章,与木耳有关。去年一刷完这本书,很多章节都忘了,但唯独木耳这一章记忆深刻,以至于今年看剧的时候,一直在寻找剧里关于木耳的痕迹。这一章写得很深刻,探讨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一个四处流浪的身体把菌种带到隐秘的森林,菌种恰好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于是就偶然又必然地留在了这里,生根发芽。先是作者的母亲在森林中发现了木耳,倒几次车拉到城里却只能卖和人工木耳一样的价钱,而后越来越多的汉人也发现了这个商机,加入了采木耳大队。干的人多了,城里人便相信这些人卖的确实是天然木耳,出的价格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更多的人加入采木耳的队伍。不仅有了先进的工具,而且大家越发疯了似的进山采木耳,就连冬天也想跑去山里采木耳,可惜蛋糕太小,分的人太多了,大自然快撑不住了。后来由于瘟疫的原因封了山,人们当然也是不满足的,用钱买通守林员进山,结果进了山,才发现里面已经混乱不堪了,因为进了山便没法下山,采的木耳根本卖不出去,所以有些人开始抢别人手里的食物,毫无安稳可言。一方面,我看到了人类的贪婪,对大自然秩序的挑衅,到最后,事情已经以我完全无法想象的方向发展了,怎么能在冰天雪地之时还要收割最后一点木耳呢?怎么能在封山之时,还不顾一切往里面冲呢?可是在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底层百姓讨生活的不易,明星只要开一小时直播,便可轻松赚到普通人的一个月工资,而底层百姓必须得千方百计思虑如何还能再多赚那么一点。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到最后木耳已经不是木耳了,更像是商品,或者说它只剩下商品这一层含义了,被用来送礼、谄媚,是奢侈品一样的存在。看这一章,就好像亲眼目睹一场无法阻止的悲剧发生,也不知道这样的结局应该怪谁。
写完这些,算是把我笔记中最有感触的一些表达了出来,而要说我在这本书具体收获了什么,对我的生活有什么改变,我觉得我说不出来。或许,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很多故事,遇见了很多观点,这就是收获了,改变内心和思想的东西总是悄无声息塑造我们的吧。要想真的遇到令人大彻大悟的书,这得刚好处于一个困境,刚好书里有观点回答了这个困境,刚好你的悟性到了,于是刚刚好你就此改变,所以每本书对每个人意义都是不同的。我还是会期待看李娟的书,去感受她笔下那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去看自己从未见过的光怪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