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读后感
用了16个早上读完了这本书。非常感谢书友每天清晨的陪伴,我们的共读和讨论对书的内容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对自己、对关系、对世界了解,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也感谢阅读这些书摘的书友们,让我感受到读书路上不独单,有人在同行。
我和书友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没啥感觉,分析原因:
1、我们没有太多羞耻的感受,体会不了书中相关的描述
2、看到“羞耻”这个词就让我们有羞耻的不舒服感,我们把这种感觉隔离了
3、我们羞于谈论羞耻,常常把羞耻遮挡隐藏起来,不仅不让别人发现,也不让自己发现,我们读书时仍在用这种模式
4、我们羞于用“羞耻”这个词,通常会用“不好意思”来替代,因为不常用而对“羞耻”不熟悉
读完这本书,我们对“羞耻”有了更多的认识,对“羞耻”这个词的羞耻感减少。对羞耻感了解的越多,我们对羞耻感的觉察能力就会越强,也会更对羞耻感有更多的接纳,会有更多的行动去应对羞耻感,,最后治愈我们的羞耻感。
用书中提到的“生活的四项原则:人性、谦逊、自主和能力”提醒我们:“我们是普通的人,不比别人更好或更差;我们是独一无二和独立自主的;我们“足够好”,在这个世界中应当拥有我们自己的位置。”
从实际生活体验中,接纳自己的羞耻感,也更接纳自己的白发、自己的衰老、自己行为的瑕疵(比如第13篇摘录的是第12章的内容,我写成了第13章)、更能接纳别人的批评(比如有书友留言说“乱七八糟”“叽里呱啦说什么呢”)、更敢于鼓励、肯定自己(比如给自己点赞)。
但“羞耻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由单一的来源造成的,跟“羞耻感”愉快地相处,不是读完一本书就能改变的,需要长时间在生活中修行,不断认识、不断觉察、不断接纳、不断行动,慢慢疗愈。
愿我们“用荣耀、体面、自我价值感和切合实际的自豪来替代羞耻感。尊重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人类的美好与善良,包括我们自己。大胆或轻松地接受羞耻感。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和身边人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生活。”
明天开始读萨提亚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有感兴趣的可以一起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