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跟随着他的脚步感受着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七代人的荣辱与兴衰,也映射着拉丁美洲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变迁。不得不惊叹于它的魔幻现实主义表达手法,也不得不感叹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复杂、战争的残酷。
与《百年孤独》的初次相遇,我几乎被那绵密的叙事和庞杂的人名击退。从‘听书’的囫囵吞枣,到‘电子书’的茫然无措,最终在‘纸质书’的静心品读下,文字的魔力才终于破土而出。 当那些曾令我困惑的谜题,在第三次阅读中豁然开朗时,我知道,我穿越了理解的屏障。
穿越理解的屏障后,我才真正有勇气去直面另一种冲击——那源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书中人伦与欲望的深深不适……
我该如何面对这一切?那混乱的人物关系、荒唐的同居生活、近乎泯灭的人伦道德...在阅读初期,它们像一堵道德的高墙,将我拒之门外。
待阅读的深入,随着对当时社会背景与历史的了解加深,更多的带入作者的身份,想象着自己就是马尔克斯本人,想象着他为何会这么设计情节、这么表达?如此转念之后,才逐渐读懂书中的文学性——原来,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不仅是魔幻的景象,更是拉丁美洲被孤立、被遗忘的漫长历史的悲凉写照;那升空消失的美女雷梅黛丝,并非荒诞不经,而是对纯粹之美不容于污浊现实的极致浪漫的捍卫。 有了如此认知,我才收获了巨大的震撼。
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本质上是一百场互不干涉、各自上演的孤独悲剧的总和。这孤独,是上校奥雷里亚诺在反复铸造小金鱼又熔毁的循环中,对抗虚无的沉默仪式;是阿玛兰塔在织绣自己的寿衣中,将无尽的爱与恨编织进去的决绝等待。如此庞大的家族,起源于近亲结婚的两个人,迁居到马孔多,建立城镇,逐渐壮大,引入新的文明与科技,越发繁盛。而后因为战争迅速衰败、没落。
最终由生成第7代一个长者猪尾巴的怪物,与开篇形成闭环,像是一场始于乱伦、终于怪胎的基因诅咒。而马孔多的历史更像一个在文明浪潮中迅速升起又更快破灭的肥皂泡,至此整个家族归于消亡。
正是这一个个复杂至深的灵魂,以其各自疯狂的方式践行着孤独,才共同谱写了布恩迪亚家族无可挽回的宿命诗篇。
合上书页,马孔多的飓风已然消散,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却长久地留在了我心里。这次阅读像一次艰难的跋涉,它告诉我,面对伟大的作品,最大的障碍从来不是理解的鸿沟,而是我们内心的浮躁与成见。当我们放下自我,带着谦卑与耐心走进作者的世界,经典终将向我们展现它不朽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关于如何阅读、如何理解他人与世界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