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缱绻与决绝】读后感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22 08:37:50归属于读后感8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缱绻与决绝】读后感

       关于这个标题,其实未深入阅读以前不太敢妄自解读,生怕曲解了作者本意,虽然大体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还是想代入小说情结下去作解读,重新理解了《缱绻与决绝》,很是喜欢这个书名,起得特别好,这里的“缱绻”是那种对土地化不开的眷恋与缠绵,是农民对土地如同本能般的依恋;“决绝”则是人世间冷酷的告别与撕裂;而对于现在热播的剧情《生万物》标题,其实也不错,引用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

        对于原著和剧情,其实更愿意花精力去深读原著,于是还是好奇的了解下了作者,赵德发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创作背景为他曾在城市生活中因看不到土地而感到 “惴惴不安”, 甚至疑惑 人还有法子活吗?这种独特的体验促使他思考土地对于生命的意义展开的主题框架故事;

         有段时间一直痴迷民国年代的故事,总觉得如自已生当下这个年代,也会满腔热血对抗战争,深报家国情怀,同样对土地抱有如命般珍惜,那种年代感刚刚好,既不过分遥远,又带着厚重的历史温度,这个故事情节其实拉得很长,历经几代围绕土地而平展到每个人的命运多舛,无可奈何的命运的交织与决绝,而这个故事给我的震撼,远超预期,它让我真正理解了那个年代的人对土地的情感,绝不仅仅是“看重"和“占有”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近乎血脉相连的依赖与虔诚,老一辈的人经历过“土里刨食,啃野菜"的岁月,土地对他们来说,就是活命,土地是活着的底气,是荒年里的指望;有了土地,人心里才踏实,以前一直不能很能理解为什么上一辈的人对土地有如此深的“执念",通过这部矛盾小说,长达一周阅读的时间里,从宁学祥,宁绣绣,谢大脚,银子,费左氏的纠葛里,好像我也在历经了其中土地交割的生活;故事中深化了不种田一定会饿死,在那个年代,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它代表着身份、尊严,甚至是家族的血脉延续,有地的是东家,没地的是长工,有了土地,人才能挺直腰杆活着,不必仰人鼻息;当时代命运的缱绻交织,为了土地可以出卖身体,为了家人温饱可以出卖身体,为了贞洁,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困住自已一辈子,费左氏了结生命的这种方式,我更倾向理解为自己困住了自己,社会困住了她,舆论困住了她。

        如今时代变了,土地的意义或许不再像当年那样生死攸关,但那种对土地的虔诚与依恋,仍然流淌上一代人的血液里,每看完一章节其实都有话想说,但又言不尽,好像这种交织,土地不仅仅是泥土,它是一代人的信仰,是他们写给岁月的无声财富;当然,小说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描写、对人性阴暗面的暴露、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刻画很是直白甚至残酷,再一次挑战里如此高频及残酷的真相情节,代入感太强其实是需要一段时间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平复。